【先憂後樂集】大陸大動作救市背後的思維 (胡業民)

胡業民 2015/07/13 12:02 點閱 1968 次
人人浸淫在享受「財富效果」的夢幻中,但終要有覺醒的時候。(photo by wikipedia)
人人浸淫在享受「財富效果」的夢幻中,但終要有覺醒的時候。(photo by wikipedia)

自6月下旬起,中國大陸使出一道道金牌急救自由落體般的股市,包括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各單位,一週來祭出高達23項新措施,希望穩住資本市場,結果是否預期守住盤勢猶待觀察。但是整個中國股市大盤仍在可接受的基礎上,採取如此規模的迫切手段,救市動作如此之大,反倒令人起疑。

費解的是,大陸股市短期上漲了160%,依照市場規律,自然有回檔壓力,特別是近來希臘等國際金融危機出現,股市合理的調整係屬正常,人們願買願賣,承擔利得損失理所當然。

但大陸以國家總理指揮,自屬國安層級規模,又集一切手段拯救股市,令外界費解。
筆者推敲大陸救市的原因,是實質面經濟情勢惡劣,調控結構不盡理想,景氣低迷極為嚴重所致。對外表現上,造成總進口萎縮,使得台灣、韓國輸陸金額也備受打擊。是否因大陸內外銷均陷入窒礙,導致經濟實體脆弱,產業只能苦撐待變?經濟成長率恐無法保7,故率先從對外的股市「經濟窗口」撐住,以隱定大局。

更重要的是,大陸金融體系之外的證金公司等準融資公司,過去係協助炒作乃至槓桿過大,是以推波助瀾結果出現警兆。據傳有超過1.2兆人民幣的體制外融資氾濫,使得炒股成為全國上下不分城市農村城鎮的運動。

一旦股市反轉,產生斷頭危機,除將使得眾多家計個人傾家蕩產、哀鴻遍野外,也牽連整個金融行業,影響總體經濟,一旦失衡更將導致系統性風險一蹶不振,這才應是啟動這次大舉救援行動的真正原因。

台灣經濟規模較小,金融證券監管已趨成熟,融資券法規也比較週延,更重要的是人們對股市衝擊邁入成熟期,經濟波動業已歷練甚多,法人投資比例擴大,已經脫離沈迷股市的年代。

看到大陸股市瘋狂追逐,人人浸淫在享受「財富效果」的夢幻中,但猶如台灣的來時路,終要有覺醒的時候。不管大陸救市最後結果如何,期望大陸經濟早日恢復踏實平靜,才是週邊國家地區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