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去M型化 調學費、把關學力成關鍵

游昇俯 2015/07/05 19:17 點閱 5021 次
張瑞雄認為,應盡可能拉平公、私校的學費差距,或強制學校招收一定比例弱勢生。(photo by Wikipedia)
張瑞雄認為,應盡可能拉平公、私校的學費差距,或強制學校招收一定比例弱勢生。(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針對日前民間調查發現,家庭社經地位高,就讀國立學校比例較高,貧富差距也造成教育M型化,對此,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表示,在多元入學制度下,這是不爭的事實,應盡可能拉平公、私校的學費差距,或強制學校招收一定比例弱勢生。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則認為,弱勢學生進不了好學校是因為學業不夠好,政府應把關學生學力。

張瑞雄表示,「教育M型化是不爭的事實,在目前多元入學的制度下,社經地位中上家庭的子女才容易進入國立大學。」張瑞雄認為,以前聯考雖被詬病「一試定終身」,但至少能維持公平性,弱勢學生經過苦讀,能考得上好學校,從而有機會獲得好工作,翻轉階級。

【拉近公私學費差距】
「實施多元入學制度後,指考名額已減少許多,」張瑞雄補充,即使是指考,現在的考題講究融合時事,「社經地位較差的學生忙於學業與工讀,怎麼還有時間關心這些?」他表示,癥結在於台清交等大學以甄試制度錄取學生的名額都已超過一半,而甄試須經口試、面試、提交備審資料,這些準備對弱勢生相當不利。

要避免教育資源隨著社經地位M型化,張瑞雄建議,可提高公立大學的學費,讓私校學費自由化,辦學好的才有資格調高,拉近公、私校學費差距;另一方面,可強制公立學校招收一定比例弱勢生。張瑞雄說,雖然繁星推薦制度本來的立意就是如此,但可以發現,它招收到的學生來自偏鄉,卻往往仍是來自社經地位高的家庭。

【把關弱勢生學習】
李家同也表示,「應該恢復聯招制度,讓95%的學生能夠透過聯招進入大學。」他表示,推甄對弱勢學生不利,因推甄只能填6個志願,弱勢學生往往不知道怎麼填志願,「除非成績極佳或極差,否則中間程度學生往往像在賭博。」他更說,推甄要經口試、面試,報名費用、準備資料對弱勢學生都相當不利,「學生背景也會影響他入選與否。」

李家同強調,弱勢學生也是因其學業成績差而無法念好大學,探究原因往往是從小學習就差人一截。李家同認為,很多弱勢家庭的孩子進不了好學校,實在是學業表現不夠好,家長又幫不上忙,勉強進去也沒意義,政府有把關之責,應該把弱勢學生成績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