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李寶春改編《知己》 唱出好友情誼

黃雅娟 2013/05/27 16:05 點閱 17294 次

【台灣醒報記者黃雅娟台北報導】「因為我們是知己。」《知己》一劇自吳兆騫遠赴寧古塔,開始他20年冰天雪地的流放生涯揭開序幕,劇中講述清朝吳兆騫和顧貞觀的動人情誼。自導自演的台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為了區隔角色,還同時使用京曲和崑曲。原著郭啟宏受訪時則說,當代只有李寶春能夠改編、導、演得這樣出色。

吳兆騫是清朝順治皇帝時的舉人,因為一場「江南科場案」,遠離親友隻身到寧古塔。他的好朋友顧貞觀費盡千辛萬苦,到處求援,最後終於順利救出吳兆騫。而吳兆騫雖然是個有傲氣的知識份子,但是卻也敵不過現實對他的殘酷考驗。顧貞觀覺得救回的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這知己最後卻是死生不復往來。

《知己》原作者郭啟宏認為,許多人的改變並非出於自願而是整體環境改變帶來的結果,制度的確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他的作品其實是想表達,在文革之下,人性的改變其實是很無常的,希望大家不要過於苛責。而郭啟宏也很好奇,「這樣的戲劇在和中國社會制度全然不同的台灣演出,觀眾會有怎樣的感想?」

京劇《知己》是李寶春在看完原著後改編的,旨在討論兩種不同「知己」的角色差異。故事中,顧貞觀和吳兆騫發生口角後,就回鄉不再和吳兆騫聯絡,他為知己付出20年的青春,卻發現知己並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有傲骨,已成為一個貪生怕死之人。而吳兆騫的改變,卻可能是為了拋棄原來的自我,只為有天能再回鄉與知己相逢。至於哪一種才是知己,已難判定。

製作人辜懷群說,這齣戲不但同時有三位生角,並以有京曲、崑曲區隔兩者的差異,是最困難之處。原著郭啟宏則說,這齣戲改編得太出色,當代除了李寶春,沒有人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