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大滅絕 專家:保護生物多樣性

游昇俯 2015/06/22 15:49 點閱 10551 次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趙榮台說,物種滅絕來自生態系的崩解,唯有維持生物的多樣性才能減緩。(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趙榮台說,物種滅絕來自生態系的崩解,唯有維持生物的多樣性才能減緩。(photo by 游昇俯/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針對日前美國史丹佛大學等學者研究指出,因為人類嚴重汙染環境,使全球正面臨第6次物種大滅絕。對此,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金恆鑣表示,一種生物的消失會影響到整個食物網,就像骨牌效應一般;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趙榮台則說,物種滅絕來自生態系的崩解,唯有維持生物的多樣性才能減緩。

這份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共同執行,刊載於19日出版的《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指出,過去約每1萬年約有2種哺乳類消失,但工業革命以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卻高出114倍,地球正進入第6次物種大滅絕,而人類就是唯一兇手。

【人類是元凶】
金恆鑣解釋,地球過去幾次物種大滅絕都是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科學進展》這次的報告指出第6次大滅絕的主要因素,在於人類農業、畜牧活動、海洋資源濫用、空氣汙染等因素,造成物種生存的壓力而快速減少,因而備受各界注意。

「大滅絕的壓力在於它是加速度的惡化,像骨牌效應,愈來愈快。」金恆鑣指出,所有生物食物鏈構成食物網,當一個結點的生物消失,與這個結點相連的生物,他們的食物鏈就跟著斷了。

「以台灣來說,當雲豹消失後,牠所掠食的物種便開始繁殖過度,下游生物一多,便又開始造成其他問題。」金恆鑣說,要減緩生物滅絕,需要針對滅絕因素一項項去做,讓生態系恢復,物種才能受到保護,「這個研究還沒有收集到無脊椎動物的數據,但想必情況不會較樂觀。」

【生態網逐步崩解】
物種大滅絕來自生態系的崩解,趙榮台表示,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是由各種物種所建構起來,「像鐘錶裡的零件。」趙榮台說,許多人沒意識到人類生活所需是靠整個生態系所支撐起來的,表面上和人類生活、飲食相關的動植物不過有限的幾種,人類就以為靠這些物種可以存活,殊不知整體生態系之間是由或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所結構起來,「像一張大網,互相影響。」

「大滅絕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是一連串生物多樣性逐步消失的過程。」趙榮台強調,目前人類的知識連生態系這張網怎麼運作都還不清楚,但卻放任汙染,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破壞了生物棲息環境。趙表示,生物滅種就代表著特殊基因的消失,當愈來愈多基因消失,物種只能靠有限環境內的相同物種近親繁殖,生物多樣性不再,生態系的平衡就更難維持。

另外,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可能讓當地的原生物種消失,威脅到本地生物的多樣性。趙榮台認為,若每個國家能致力於維持自己國家在地生物的多樣性,物種滅絕的速度才可能趨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