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教大隱憂 健保給付左右醫師出路

游昇俯 2015/06/17 12:56 點閱 7453 次
醫勞盟常務理事錢建文認為,評鑑制度與醫療給付綁在一起,且健保給付失衡,造成醫療人力不均。(photo by Wikipedia)
醫勞盟常務理事錢建文認為,評鑑制度與醫療給付綁在一起,且健保給付失衡,造成醫療人力不均。(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台大校長楊泮池日前於「台灣醫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上提到健保帶來的問題,導致醫學生避選困難高、糾紛高的科別,且醫療評鑑也已做過頭。對此,醫勞盟常務理事錢建文深有同感說,評鑑制度與醫療給付綁在一起,加上健保給付失衡,造成醫療人力不均;前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則指出,鬆綁評鑑、調整薪資給付才能解決問題。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常務理事錢建文指出,國內醫院拚命做評鑑,主因是評鑑與醫療給付綁在一起,醫院層級愈高,能滿足評鑑的醫院就能得到愈高的給付,「國外醫院評鑑則是屬於榮譽制度,評鑑出等級僅供患者作為選擇標準。」

【評鑑流於紙上作業】
「技術面上,評鑑委員到醫院只是問問題、看資料,只要符合條文就算通過,平日醫療是否做到則是另一回事。」錢建文說,這一套評鑑流程在教學醫院也是大同小異,醫學教育也變得只注重符合評鑑。他指出,目前評鑑小組仍是由各醫院資方、管理人所組成,醫院做不到的項目一般不會列入評鑑,即使可能是對病人安全影響很大的項目,「像醫護比的要求就一直做不到。」

錢建文建議,應仿照國外培養專業評鑑委員,獨立於各大醫院之外;醫策會也應該加入勞工及醫療使用者代表。蔡明忠則認為,醫療評鑑讓醫院從各個角度重新審視整體經營與病人安全,仍有其貢獻,只是時間久了易流於紙上作業,「評鑑應改革精進,避免造假、修飾。」

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更批評,醫院花在評鑑上的時間太多了,反而把病人晾在一旁,「對醫學教育的影響也很大,主治醫師為了這些官樣文章忙得沒時間,只能把實習醫師放一旁。」前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則建議,評鑑讓醫院好像為論文數、為教學而存在,應想辦法鬆綁;他並說,民眾過度使用醫療資源,醫院人力需求高,也會將評鑑標準拉高,使評鑑更嚴苛。

【功利導向人力不均】
針對醫界人力分配不均,錢建文以兒科為例表示,健保給兒科的給付少、醫師的診察費低,但兒科需要較高的醫護比,且因開藥量少、無法從藥價賺錢,使得沒有醫師願意待在醫院,多獨立去開診所。錢建文認為,「不是醫事人力不足,人力不均才是問題。」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蔡明忠也認為,國內醫事人力並非不足,而是有城鄉差距分配不均,且急重(症)難科缺人,造成內、外、婦、兒等科四大皆空,他指出,「原因在急重難科責任重、工作負擔量大且醫療糾紛多,醫學生自然不願從事。」魏耀輝則直指醫學教育已失去醫德理想,缺乏生命教育,變得世俗化,醫學生變得功利導向,令人慨歎。

「若能調高內、外、婦、兒等難科的薪水、給付,問題就解決了。」黃富源認為,人力不均來自大家想去少糾紛、工作輕鬆的科別,所以只要降低這些科別薪水,或提升難科給付,問題就迎刃而解,但他說,健保委員會由利益團體所把持,調整給付不可能,「少子化應該讓兒科變得很重要,但仍沒有一位兒科醫師能進入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