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議題討論 死刑界定難劃定

游昇俯 2015/06/14 21:52 點閱 5574 次
死刑存廢議題方興未艾,前廢死聯盟法務部主任苗博雅14日親上火線參與論壇,接受學生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提問。(photo by民主鬥陣Democracy Tautin臉書專頁)
死刑存廢議題方興未艾,前廢死聯盟法務部主任苗博雅14日親上火線參與論壇,接受學生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提問。(photo by民主鬥陣Democracy Tautin臉書專頁)

【台灣醒報記者游昇俯台北報導】像鄭捷、龔重安這類罪證確鑿的現行犯,不該用死刑予以制裁嗎?前廢死聯盟法務部主任苗博雅認為,極端之惡可以處死,但界定極端之惡那條線往往難以劃定,若以鄭捷殺4人為準,龔重安就不適用死刑。在死刑存廢議題方興未艾時,苗博雅14日親上火線參與論壇,接受學生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提問。

發生在5月底的文化國小隨機殺人案,再次讓死刑存廢議題翻騰起來,NGO民主鬥陣14日邀前廢死聯盟法務部主任苗博雅參與「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之二〉」論壇,直接面對現場250名學生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提問。雖然已是期末考前幾週,台大萬才館仍湧進250名的同學參與討論。

【極端之惡難界定】
苗博雅先在近百分鐘的講述中,分享自己參與廢死運動的經驗與想法,她以沒有死刑的挪威為例表示,「死刑往往只是被用來堵住被害者的嘴,反而是廢死的國家更願意思考,透過社會福利政策支持案件被害人的需求。」

再接著的問答時間裡,有同學問到,像鄭捷、龔重安這類罪證確鑿的現行犯,不該用死刑予以制裁嗎?苗博雅回答說,眾人都以為「極端之惡」可處死,但她反問「什麼樣的條件稱得上『極端之惡』?」實際上很難畫出那條界線,若以鄭捷為標準,龔重安就不適用。她舉例,日前一高雄男子因親姊不照顧臥病生母殺了親姊,輿論也不認為這名男子應該死刑,殺人者不一定非死不可。

「罪刑確定,不代表量刑結果。」苗博雅再以美國馬里蘭州的案例指出,縱使罪證確鑿,但考量犯案人過去有被家暴經歷,該不該判死就有討論空間,「我們能確定犯罪的罪刑,但一個人值不值得裁量死刑往往引發爭議。」

【處置死刑犯是重點】
另外,應該憑其犯案動機來決定該不該判死嗎?苗博雅表示,考量動機是為了決定這個人該為他的行為負起多少責任,但如果過度追究動機而不看行為造成的結果,「可能使量刑淪為處罰個人的思想。」苗認為,台灣社會關注動機容易淪為「個人化」,把人描繪成「人魔」,「考量動機應可作為減輕罪責之用。」

苗博雅更以中研院所做調查指出,國人有8成反對廢除死刑,但若設定25年才得假釋門檻,就有41%民眾願意以監禁取代死刑,若再加上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且受刑人獄中勞力所得賠償家屬的選項,則更有71%贊成以監禁取代死刑。苗博雅說,「可見民眾在乎的,不見得是死刑犯該不該死,而是政府如何合理的處置死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