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復育太成功 反造成環境衝擊

鄭宇晴 2015/06/03 20:12 點閱 8252 次
一度瀕危的港海豹數量回升成為外來種,占據加州海灘。(photo by wikipedia)
一度瀕危的港海豹數量回升成為外來種,占據加州海灘。(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綜合報導】瀕危物種復育成功,反成「害蟲」,造成環境衝擊。美國研究指出,一度瀕危的北太平洋座頭鯨、北象海豹和綠海龜等在保育人員的努力下,已恢復足夠數量,再度悠游於原生海域中。然而對當地漁業及休閒旅遊業者來說,這些回歸物種會造成漁獲量減少,或吸引鯊魚前來危害遊客安全,一些海灘勝地也被迫關閉。

根據美國佛蒙特大學發表於《生態與進化趨勢》期刊的研究顯示,一些先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的動物,包括北太平洋座頭鯨、北象海豹等已恢復數量,可自瀕危物種中除名,然而由於這些動物的數量大量增加,也導致牠們的棲地必須重新適應恢復生物多樣性後的挑戰。

研究顯示,由於北大西洋灰海豹會捕食魚群,其數量增加已造成美國麻州漁獲量大減,並吸引鯊魚至旅遊勝地,影響遊客安全。美國阿拉斯加及華盛頓州也因北太平洋座頭鯨回歸,導致黑鱈魚和鮭魚捕獲量減少。加州則有許多公共海灘因港海豹的占據而被迫關閉。

「許多人贊同恢復生物多樣性,」佛蒙特大學生態經濟學教授喬‧羅曼表示,「但經過許多世代後,這些原生物種的回歸可能會如外來種般造成環境衝擊,甚至成為害蟲。」他指出,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者應對復育工作做更縝密的規劃,避免未來可能產生的環境衝擊。

羅曼也提出幾點建議,「保育工作者應提前和相關業者協商,掌握環境衝擊。一旦復育成功,可轉移陣線,幫助其他瀕危動物。」而在復育成功後,也應放寬保育政策,適度做數量上的控制,「最後應和民眾一同慶祝物種復育成功,讓大家知道該物種已經脫離險境了。」

由於海域開發造成棲地流失,北太平洋座頭鯨曾於1970年代一度剩下不到1,500隻,隨著保育工作者的努力復育,數量平均1年增加6%,至今數量已達21,000隻,是45年前的14倍。

北象海豹也曾因棲地過度開發,於19世紀末一度減少至20隻,如今有超過200,000隻象海豹重新悠遊於北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