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凋零 注意「納許均衡」理論 (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05/26 10:35 點閱 4081 次
納許把「納許均衡」中「處於競爭情境下的雙方,結果一定會有勝負,但個人的野心會促進團體利益」的關鍵論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photo by wikipedia)
納許把「納許均衡」中「處於競爭情境下的雙方,結果一定會有勝負,但個人的野心會促進團體利益」的關鍵論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photo by wikipedia)

紐澤西州傳來惡耗,「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理論大師納許和妻子艾莉西亞在一場致命的車禍中,告別這個世界。紀念納許,我們必須了解「納許均衡」理論在決策科學和談判策略方面是最常被廣泛運用。直到今日,納許的賽局理論仍被學界和業界所推崇,很難見到一項社會科學理論能夠跨領域的在實務上有如此深遠的影響。

約翰.納許(John Nash)是電影《美麗境界》( A Beautiful Mind)的主人翁,以21歲之齡、僅僅27頁的論文,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他的成就除了諾貝爾的光環外,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推翻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150牢不可破的經濟理論,導入合作和非合作賽局,並將理論應用到政治、軍事、經濟、社會乃至演化生物學的領域。

賽局理論運用在軍事上的開端,可以追溯至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研究如何部署兵力展開攔截轟炸,用以對付日本軍艦才能致勝。戰爭結束後,美國全球政策智庫蘭德公司(RAND)繼續研究,RAND可以說是美國在戰後的賽局理論製造工廠。納許試圖將賽局理論用於冷戰時期的軍事和外交策略,也因擔任解密工作時接觸太多機密文件身陷危機,使得他完全沉迷於妄想的世界。

對研究賽局的學者來說,關切的重點是求取一個賽局的均衡,因而將自己視為非利害關係人,因此只知道賽局的原理,但自己卻不會操作賽局,納許把「納許均衡」中「處於競爭情境下的雙方,結果一定會有勝負,但個人的野心會促進團體利益」的關鍵論理,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在這方面又與多數學者大異其趣。

在策略運用上,「納許均衡」是以人的行為為基本假設,在完全訊息靜態賽局的狀態下,所有參賽者都了解對手的行動選項,並且會就可能採取的行動,選出一個最適的反應。換言之,在理性自利的前提下,「最壞中選最佳,或是極大化最小所得;極小化最大損失」。以「囚犯困境」賽局為例,在「納許均衡」下,最後結果卻變成雙方都認罪,反而不是最佳解,這是「納許均衡」令人著迷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