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酒月 (圖/王正明 文/譚凱聰)

譚凱聰 2015/05/20 12:09 點閱 1795 次

某個作家朋友跟我聊天,說起她構想中的一個故事:

醫院裡滿室晨光,醫生和護士賽跑似地在走廊上來回奔波——今天是半年一度的「家家酒月」。金融風暴造成棄嬰和販子現象加劇,最終促成這一項「家家酒計劃」:各地醫院集合半年內的棄嬰,供社會大眾收養。並決議開放數個成年人組隊申報為「扶養家庭」。

「家家酒起跑日」當天,嬰兒房外扶養家庭五花八門:熟年單身的一群閨密、同棟大樓住戶、老社區街坊長青軍,還有LGBTQ的互助青年團,紛紛想來迎接新生命。

他們在玻璃窗外拿著正式識別證「分工」:你當爺爺、她當奶奶,健壯的當爸媽,年紀更輕的當兄姐......之後在戶口名簿上,這識別證就是家國社會倫理要求他們扮演的角色。收養過程不靠挑選,而是要住進醫院「育兒屋」,各家像遴選實驗那樣照顧嬰兒一個月,穿插多次大會面,跟換隊照顧環節,直到「家家酒月」結束,嬰兒才會跟著生活最契合的扶養家庭離開。

此刻誰也不知道,玻璃窗前一對年輕情侶正焦灼地望著窗內一個新生嬰兒。那是年輕情侶的親生孩子,剛生下時無力撫養而送到醫院,新法通過後,父母組隊希望將孩子帶回。這不同世代組成的新家庭,將在一個月內與其他人輪流撫養這小孩。

這像是場考驗扶養能力和血緣親情的比賽。親生父母沒想到的是,過程中他們發現自己親生的孩子竟和別的家庭更契合,某家比他們更關愛、照顧小孩,而自家內部世代差異也帶來重重考驗。他們體會這一切後,決定......

聽到這裡,朋友停下來說:這故事非常敏感,涉及倫理道德及法律層面,哪家報社敢登?我說總有報社願意吧?她不信。於是我們各下一萬塊重注,由我記下故事大綱,投稿到報社。我希望這篇故事順利通過審稿,這樣不僅能避免我輸掉一萬塊而破產,也能免於她在失望之下,將一篇被拒登過的故事在FB上瘋狂轉貼。相信再怎麼樣具特殊背景的媒體,對於公共議題也有擺到檯面上,供眾人公評的度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