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經眼】別懷疑 文創就是一盤生意 (楊泰興)

楊泰興 / 文字工作者 2015/05/13 09:33 點閱 1818 次
柯文哲出席《沉默》記者會,贈紅色唐馬給導演馬丁史柯西斯。(photo by 台北市政府)
柯文哲出席《沉默》記者會,贈紅色唐馬給導演馬丁史柯西斯。(photo by 台北市政府)

今年一月,美國名導馬丁史柯西斯為了新片《沉默》來台取景,日前召開記者會,柯P到場祝賀難得說了好話,表示《沉默》為台灣帶進了4億台幣收入,帶來了350個電影工作人員,又招聘了3000個在台臨時演員。這是繼《少年PI的奇幻漂流》、《露西》之後第3部來台取景的國際好萊塢大片。可喜乎?肯定可喜,划得來嗎?那可不一定了。如果划不來,到底還該不該繼續玩,那又是另外一個好問題了。

【好萊塢的奇幻之地】
好萊塢在一般人心目中似乎是點石成金的奇幻之地,其實不然,據統計,只有不到5%的好萊塢影片可以打平,其他百分之95都是虧錢的,想一想一部電影卡司動輒要吃掉成本的7成,一部拍完剪好的電影往往又要花到相對應製作費8成的行銷費來打片,賺到的票房還要跟院線商對分,換言之一部製作費兩億美金的大片,沒賣到六億幾乎就沒賺錢。沒卡司注定沒法賣到全球,觀眾現在口味又被養重,後製技術不夠厲害壓根不可能吸引大家進戲院看片,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卡通、蒙面英雄當道,只是為求有效,降低人事成本。

好萊塢除此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有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海外取景,好處是國外不像美國境內,處處工會撤肘。海外人工便宜,勞動法令不完全,例如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則大讚台灣的風景太美,讓他拍到都不想回美國了,潛台詞也許是:「台灣工人太便宜了,叫不但可加班還可熬夜通宵拍,什麼危險動作都肯配合,太好用了。」檢視一下,「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背景正就是17世紀的日本,跟台灣並無任何瓜葛,主要演員與語言也是美日為主,估計也是這樣的降低成本考量,才來台灣拍攝。

【有沒有退稅?】
另外一個作法,就是開源了,找政府補貼多的地方拍片,這不獨台灣與亞洲國家,在歐洲國家甚至美國本土也已經殺成一團了,美國的電影跟戲劇現在拍片的最優先考量是:「有沒有退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知名美劇「紙牌屋」,紙牌屋講的是華府國會鬥爭的故事,當然應該在華盛頓特區拍攝,是這樣嗎?事實上,前兩季全是在馬里蘭州拍的,他給的退稅高,可以幫劇組省到15%的成本。第3季拍攝地點未定,馬里蘭州可能要修改退稅法令,劇組還在待價而沽。

【補貼16%製作費】
在2002年,全美50州才只有5個州有電影拍攝制作的退稅法律;短短7年之後的2009年,全美50州裏就有44個州有類似的退稅法。現在只剩下好萊塢所在的加州跟少數幾州在死撐,而去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中,9部電影中已經有8部不是在加州拍攝。

歐美國家呢?別以為他們都是強勢文化大國,不屑補貼電影,早在1997年,加拿大政府就推出了「電影制作退稅計劃」(Production Services Tax Credit)。加國一口氣可以補貼16%的製作費,各省還可以加碼補貼。德國與英國對於好萊塢大片也有類似的補貼措施,甚至開拍前就可以先拿到退稅款,只要該片有到該國取景或者任用當地電影製作人員。

世界娛樂走向大製作電影,已經是一條不歸路,而國際電影人願意來台灣取景取材,也是不得不然的理性考量,即便是李安介紹,不是完全看李大導的面子,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別以為他們給了多大的恩惠,我們不卑不亢地利用自己籌碼,才是務實的作法,別怕別人覺得我們難搞,例如一些扭曲我們城市形象的鏡頭就可以不必妥協,每年那麼多的大片,不差這一兩部。

【無煙硝的文創戰爭】
例如把台灣當成武打科幻片背景也就算了,看完也就沒人記得是發生在香港還是泰國。但是如果可以跟台灣的特殊地域、職業、文化產生情感連結,那就花錢沒花在刀口上了,除非像是少年PI固然沒法曝光台灣的特色,但是有助於電影人學習國際電影製作的水平與流程,倒是可以加碼。

台灣固然沒有國外的退稅政策,但台灣的個案式的補助作法正好更可以針對性的協助,以達到對台灣電影技術升級、延續香火最大的助益。台北市電影委員會補助《沉默》補助3000萬元台幣,由於《沉默》的故事與台灣割裂,恐很難達到城市行銷,但此類型對於台灣電影人參與國際大片經驗的累積,還是有相當的助益,出手襄助的單位,似乎應以中央文化主管單位為宜,而非北市。

這一場無煙硝的文創戰爭,早期國際電影界老以美、法兩國補助電作法差異來臧否是否政府是否該介入影視文創產業,現在連自由放任的老美都補助電影了,老實講對此作法國際早無懸念了,而在此場域我們台灣並沒有想像的弱勢,抓緊我們的需求,有限而明確地下注效益最大的標的,或者行銷城市,或者延續電影香火,這是我們文創這盤生意的存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