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周刊封面:早產兒的社會劣勢 (20150510 德國明鏡週刊)

邱慕天 2015/05/11 10:33 點閱 1151 次

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
早產兒的社會劣勢

在德國有許多的早產兒,他們必須在保溫箱中度過出生的頭幾週,可能帶有遺傳性缺陷以及發育問題。研究指出,早產兒語言的學習較一般人來得緩慢,肢體協調性也較差。在學校,他們坐著的時間比一般人更長。

統計發現,出生體重低於正常嬰兒1000克的早產兒,長大後的薪水比同輩一般人少了25%。

然而生理缺陷並不是唯一的原因。《明鏡週刊》透過與在柏林經營慈善育幼院的布赫教授訪談,發現他所收容的大部分早產兒,都來自弱勢家庭。除了那些高齡產婦人工受孕的高風險胚胎外,絕大多數早產兒的母親,都是教育程度很低的輟學生。她們住在很小的公寓中,每月領著約400歐元的長期失業補助(稱作Hartz IV)。

「歧視始於受孕。」布赫教授的觀察令人不安,他證實了一種趨勢:向來自我標榜為「福利國家」的德國,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階級社會;生為布衣,長為奴。
全民都受惠的教育,很不幸地無法扭轉這樣的階級劣勢,原因就在於有高達數十億歐元的社福資金沒有被妥善配置。例如,許多未婚媽媽其實是避孕、產前調養、生產知識都不足;但聯邦當局分明有「家庭助產士」的計畫,卻在2012至2015年3年間只撥了1億7700萬歐元,而地區各級政府更是選擇性跟進計畫。

公立托兒所是另一項保障弱勢家庭的關鍵福利,但是教保員卻是工時長、薪資低。他們的就業起薪只有每月2367歐元,在工作多年之後也不過是升到3290歐元。這薪水跟列車司機差不多─這群人也領著過低的薪水。

總而言之,早產兒家庭作為弱勢階級的問題若不改善,「社會進步」將不啻於空頭支票。

https://magazin.spiegel.de/digital/?utm_source=spon&utm_campaign=centerpage#SP/2015/20/13487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