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汪嘉康:防癌 習慣比基因重要

蒲孝如 2015/05/07 18:36 點閱 5871 次
彭汪院士院士表示,建立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定期篩檢才是最佳防癌之道。(photo by鄭國強/台灣醒報)
彭汪院士院士表示,建立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定期篩檢才是最佳防癌之道。(photo by鄭國強/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鄭國強、蒲孝如台北報導】「癌症是否都是遺傳?」、「該做癌症基因檢測嗎?」、「該怎麼預防?」民眾常有許多疑惑產生,記者特別專訪台灣癌症醫療第一推手,人稱台灣癌症醫療之母的彭汪嘉康院士。她表示,建立好習慣能減少7成罹癌率,而癌症早發現早治療能達9成以上治癒率,她其實不鼓勵作癌症基因檢測。

怎樣的人容易得癌症?

針對民眾對癌症最常有的疑問,彭汪院士的解答如下。

怎樣的人容易得癌症?彭汪院士說,癌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環境、生活習慣不良,例如目前全國40至50歲男性,頭頸口腔癌的發生率第一名,尤其一些勞工朋友習慣抽菸、喝酒、吃檳榔,口腔癌問題相當嚴重。

彭汪院士受訪時忍不住激動且憂心表示,「看到病人得口腔癌,到處都一塊一塊的發病,真的好可憐!以前曾擺攤宣導民眾不要吃檳榔,特別拿出口腔癌腫瘤切下來的臉部給人看,還是改變不了那些已成癮的人。」

癌症都是基因遺傳造成的嗎?彭汪院士說,只有5%至最多10%比例是由遺傳造成的,例如乳癌,像國外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家族帶有BRCA基因突變,她檢查出來也帶有此基因突變。因此像這樣的人就屬於高危險群。

3分之1跟飲食有關

彭汪院士說,癌症發生的原因有3分之1跟飲食有關,3分之1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抽菸、吃檳榔,另外3分之1是跟環境有關,例如空氣不好、衛生不好造成病毒感染而生病,尤其有些病毒跟癌症發生有關。

最常見的就是肝癌(B、C型肝炎),胃裡頭的幽門桿菌造成胃癌,一種EB病毒會造成鼻咽癌,淋巴腺癌也會由病毒造成,另外性病、子宮頸癌會由人類乳突病毒傳染造成。這些致癌因子都是可以避免的。

此外,真的不知道原因的癌症約5%,例如台灣很多不吸菸的女性卻得肺癌,都無法證實是否跟煮菜的油煙、或是病毒有關,因此也無從預防,最好還是早期篩檢發現,早期治療。

不推薦基因檢驗

為了預防癌症,該做癌症基因檢測嗎?彭汪院士表示,並不推薦民眾檢驗基因,價格昂貴(至少7萬元)是一原因以外,主要原因是她認為,「民眾心理沒有準備好!」雖然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帶有癌症基因」的機率較高,但不表示一定會發病。

「問題是做了以後要怎麼來解釋結果?我們到底有沒有準備好接受檢驗結果?」彭汪院士說,例如母親若帶有乳癌BRCA基因突變,測出來女兒也有,母親發病可能在40、50歲,而女兒可能根本不會發病。她擔心民眾聞癌色變,到時候天天擔心,沒病也生病了。

**怎樣的人需要做基因檢測?彭汪院士說,大多病理性的檢查就已足以幫助醫生做判斷,也只有特別難以治療的癌症病人,才不得已需要做昂貴的基因檢查。基因檢測主要目的是於幫助醫師做更正確的治療和診斷,例如確認癌細胞屬性,以利醫師選用最適合的藥物;或是抽血看體內癌細胞或基因量,來評估治療是否有效等。

定期做篩檢

當然若沒有發病的人,希望知道家裡面是否帶有遺傳性癌症基因,可以去做基因檢測。但她提醒,檢測後若確實帶有癌症基因,最重要的是要去醫院檢查是否已有癌細胞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基因檢測的目的,因為早治療治癒率可達9成。」

最好的防癌之道為何?彭汪院士認為,目前國健署推動的幾項定期免費篩檢「糞便潛血」、「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口腔癌檢查」等足以幫助我們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她也分享自己的防癌之道,除了定期篩檢,「不抽菸、不喝酒、不吃檳榔」、「不該吃的東西就不要吃」、「做運動」、「喜樂的心,正面看事情」。

「大概70至80%的癌症都可透過健康習慣來預防。」她也補充,她不會特別為了防癌吃有機食物,「蔬果使用農藥難免,確實洗乾淨就好。」

彭汪嘉康小檔案:

彭汪嘉康院士現任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致力於癌症遺傳學及內科腫瘤學研究,是世界首位證實癌症形成與基因缺陷及損壞有關的學者,是眾多重量級癌症醫師的老師。貢獻受到國內外肯定,曾榮獲美國政府頒發的亞瑟.弗萊明獎,以及「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