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海洋成為台灣經濟新出口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5/04/28 09:43 點閱 2185 次
台灣四面環海,有富能源、礦產、漁業等資源,但我國政府卻「暴殄天物」,使得台灣海洋經濟發展遠落後週邊國家。(photo by Taiwan_Mountain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四面環海,有富能源、礦產、漁業等資源,但我國政府卻「暴殄天物」,使得台灣海洋經濟發展遠落後週邊國家。(photo by Taiwan_Mountain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我國政府官員一直將台灣經濟成長寄望於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腳步卻蹣珊,反忽略了廣大海洋所蘊藏的豐富能源、礦產、漁業等資源,都是台灣待開發的寶庫,我們坐擁金山而不自知真的很愚蠢。

在陸地受到資源、污染、空間等限制下,海洋經濟(又稱藍色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估計,全球海洋每年的經濟產值約2.5兆美元(約台幣77兆)且每年以平均11﹪的速度增加,預估到2020年產值將到達3兆以上美元,目前全球經濟總產值的61﹪與海洋和海岸帶有密切的關係。

【大國的海洋經濟】
為此先進國家依各自特色積極發展海洋經濟,例如日本政府將發展重心放在港口及海運業、沿海旅遊業、海洋漁業以及海洋油氣業等4大產業(占總產值70﹪),其他包括海洋工程、船舶工業、海底通訊電纜製造與鋪設、礦產資源探勘、海洋食品、海洋生物製藥等,展現成為海洋經濟大國的企圖心。

美國海洋經濟總值為258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大約4.4%超過農業,發展重點為採礦、休閒旅遊與海上運輸,海洋經濟從業人員達277萬人;對岸中國近年來亦積極拓展海洋經濟,2013年海洋總產值超過5.4兆人民幣占國內總生產毛額GDP近10﹪。

台灣海岸長達1千多公里、海洋魚類有3,000多種,且位於太平洋與歐亞大陸交會點極具發展潛力,遺憾的是台灣領導人雖然一再強調要翻轉陸權思維、朝向海權發展,但是官方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完整持續的海洋經濟基礎統計資料(包括漁業初級、二級、三級產業、附加價值等資料),也沒有建構整個海洋經濟產業鏈與產業資料庫,可以做精確的學術研究與政策參考,更未見具體發展重點,連最重要的科研也未能整合。

【我國欠缺航向】
以占我國海洋產業產值第2位的海洋漁業為例,台灣四面環海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加以養殖漁業發達,原本可以透過海洋養殖與栽培漁業來增加沿岸漁業資源,讓漁民在自家海域即可安心捕魚,惜未能善加利用,長期濫捕、污染、公權力怠惰致錯失良機。儘管漁政機關宣稱執行績效佳,事實證明目前國內近海漁業的捕獲量僅12.5萬公噸,沿岸漁業產量只有2.7萬公噸,海面養殖也只有3.2萬公噸,均較十年前來的低。

同樣從事資源管理,日本政府明文規定漁業生產者是水產資源保護和管理的主體,我國卻仍然依靠政府職能部門進行管理,既不符合漁民自主性管理,也落後於政府公部門的共同管理(Co-management)的國際新趨勢,使得台灣在漁業資源復育的成效不彰。政府始終把施政重心放在遠洋漁業,欠缺國際漁業趨勢轉變(由遠洋轉向沿近海與水產養殖)的方向感,才會讓國內漁業逐漸式微,漁村經濟日漸蕭條,只是這些問題從未被認真看待過。

海洋漁業如此,其他海洋產業(如海洋發電、海洋油氣、休閒旅遊等)亦然,暴殄天物的結果使得台灣海洋經濟發展遠落後週邊國家。而海洋是先人留給台灣的寶貴資產,只要善用它就可以擺脫中國強大的磁吸效應,只是身為海洋之子的我們不知珍惜,反將眼光放在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明智嗎?不想過度依賴中國的出路就在海洋,不知未來國家領導人看到了嗎?千萬別又再入秋刀魚捕獲量世界第一的井底蛙思維,致錯失維持主權獨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