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報導精湛 《紐時》獲普立茲獎

張振鴻 2015/04/21 16:03 點閱 4743 次
《紐約時報》對西非的伊波拉疫情的報導,獲得普立茲獎的注目。(photo by European Commission DG ECHO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紐約時報》對西非的伊波拉疫情的報導,獲得普立茲獎的注目。(photo by European Commission DG ECHO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張振鴻、方家敏綜合報導】象徵美國新聞界最高殊榮的「普立茲獎」,20日進行頒獎,《紐約時報》3篇報導獲得3大獎,堪稱最大贏家,其中關於非洲伊波拉病毒的報導特別受注目。

普立茲獎分為新聞、文學與戲劇等類別,今年委員會共審閱2946份作品,從中挑出65個入圍者,最終由18人的委員會投票決定最終名單,將21個獎項頒給22位獲獎人。

獨得3大獎項的《紐約時報》,其中2個獎項都與伊波拉病情報導有關。美國《時代》雜誌指出,《紐時》記者團隊為了報導疫情,勇敢前往西非的伊波拉疫區長達4個月。委員會認為,《紐時》記者深入虎穴在非洲第一線報導伊波拉疫情,且文章生動而充滿人性,使公眾得以充分了解疫情爆發的規模與細節,因此獲得「國際報導獎」。

另一位自由撰稿攝影記者攝影師貝瑞胡拉克,則是拍攝一系列傳遞悲憫的人物圖像,提升了全球對於非洲陷入伊波拉病毒肆虐恐慌的情感認同。為此,他獲得普立茲的「特寫新聞攝影獎」。

第三個獎項則是記者李普頓與《華爾街日報》團隊合作,針對美國各利益團體的政治遊說者如何影響國會立法、左右法案內容、圖利富裕階級等,成功獲得調查性報導獎。《華爾街日報》揭穿美國醫療機構從未公布的機密數據,也獲頒調查報導獎。

此外,國際報導獎除了《紐約時報》獲獎外,《路透社》的奈德帕克等探訪團隊,針對美國入侵中東後所帶來的腐敗、暴力種子,將其連結到宗派主義所帶來的區域性災難,以及近年伊拉克政權解體和伊斯蘭國崛起的發展,做了一系列詳細精闢的報告,因而取得入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