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變天 經濟左右政治發展 (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04/21 10:17 點閱 2181 次
席皮拉是政壇新人,選民 對左右共治聯盟的失望,才 會對中間黨主政有所期待。(photo by Santeri Viinamäki- u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席皮拉是政壇新人,選民 對左右共治聯盟的失望,才 會對中間黨主政有所期待。(photo by Santeri Viinamäki- u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民主國家,不論那一個政黨執政,經濟始終是人民的最終關切。今次芬蘭變天,再次詮釋經濟左右選舉結果的論理。

芬蘭連續3年的經濟衰退,政府經濟改革速度過於緩慢,導致債務水準接近歐盟的上限,加上手機製造業和造紙業的萎縮,官方估計失業率高達13.4%,政權易幟絕對與近年來陷入泥淖的經濟脫不了關係。

2000年修憲前的芬蘭憲政體制,經法國政治學者杜瓦傑歸類為「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曾被稱許是成功實施半總統制的典型國家。修憲後,《憲法》第93條規定外交權係由總統和政府共同領導,但總統決定戰爭與和平事務時,則需經國會的同意。總統的外交權在「國會主權」的原則下運作,國會成為權力中心,憲政體制從「半總統制」走向「議會內閣制」。受到多黨政治的影響,聯合政府執政在芬蘭成為常態。

【開源與節流並重】
現任總理史杜普為維繫政權,在選前開出政策支票,希望連任後大幅刪減600萬歐元開支,藉削減公共支出挽救經濟頹勢,並未獲得選民的青睞。反觀席皮拉針對芬蘭創新高的失業率和經濟衰退景況,端出包括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鬆綁勞動市場法規、削減赤字與社福支出等經濟政策。

前者主在節流,後者則開源節流並重,對現階段亟需在短期內走出經濟停滯情況的芬蘭來說,需要的絕對不是撙節,財政緊縮無法解決問題,而是增加赤字支出、投資新科技和改善生產力,以及提高勞動市場參與率。中間黨的政見切中時弊,提出改善經濟的良方,才是勝選的主因。

【挽救芬蘭頹勢】
席皮拉是政壇新人,選民對左右共治聯盟的失望,才會對中間黨主政有所期待,選後,由於國家聯合黨主張撙節政策,在路線上與中間黨完全背道而馳,恐怕無法被席皮拉所接受,預料將與右派的芬蘭人黨和左派的社會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新執政聯盟成立後的首要任務,將是從擴大投資、創造工作機會、解決人口老化,以及減赤等政策面向,才能挽救芬蘭長期停滯的經濟景況。

經濟因素導致芬蘭變天,人民荷包的深淺決定政權歸屬。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雷根挑戰當時的總統卡特,在選前的電視辯論會上,問美國人「你過得比4年前好嗎?(Are you better off than you were four years ago?)」其中包括與4年前相比,個人的購買力是否增加?失業率是否降低?最終,雷根當選美國總統。同樣的場景換成台灣,在歷經馬英九總統8年治理後,2016年總統大選,如果用雷根的問題讓台灣的選民選擇,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民主選舉的「經濟決定論」,芬蘭如此,相信台灣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