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彥驊台北報導】澎湖大蛤、台中海瓜子養育有成,水產饕客有福了!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歷3年的試驗研究,成功建立淺蜊「高密度集約養殖」及「種苗量產技術」。研究員謝恆毅表示,若以2噸水體來算,將可成功育成20萬顆稚貝,最多可獲得150萬的收益。農委會預計,將在1年後將技術轉作給業者,屆時這些地方特產將能讓全台各地的水產饕客都吃得到。
【經濟價值高數量少】
澎湖常見的淺蜊、俗稱大蛤,是經濟性的大型二枚貝,市價約每台斤250至320元,為一般市售牡蠣、文蛤價格的2至5倍。以往野外族群數量豐厚,但棲地被破壞、過度採捕後,產量已大不如前。而台中沿岸特有的小眼花簾蛤、俗稱海瓜子、「大甲赤嘴」,也因甲溪上游工廠排放汙水使得產量愈來愈少、價格也偏高,每台斤約250元。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經歷3年的試驗研究,成功建立淺蜊的高密度集約養殖及種苗量產技術,確立淺蜊育成養殖操作的最適模組規格。研究員謝恆毅指出,目前在2噸的水體中,約能育成20萬顆稚貝,若將這些貝類以9成的存活度推估、在行情價每台斤200元的情況下,約可賣得150萬元的收益。
【素食貝類護環境】
謝恆毅表示,近年由於水產養殖業中的貝類都以食肉為主,在考量到動物性飼料來源缺乏、成本攀升困境,以及會使水質受影響,不少業者有意替換「素食」物種。他說,大蛤、海瓜子等新興「藻食性」養殖物種,將成為養殖產業重點。這兩種貝類都以藻類為主食,有別於市面上傳統的蛤種,牠們能減少蛋白質被攝入後所浪費的資源。
「大蛤低照養成本、高市場單價及高收益等,將是最佳優點。」謝恆毅說,目前針對這兩種貝類所研發出的養殖模組,將能無成本轉作給原先便有養蛤的漁民,並以農委會的模組進行養殖;創業人士也能以空間較密集、集約化的方式飼養。
【1年試驗見真章】
而對於業者大量養殖此兩種貝類,除了能維持水域清澈外,是否還有更多優勢,海水養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鴻議也回應,雖然中國目前也有產海瓜子,但相較於中國每年只有9個月的生長期,台灣全年都能從事養殖的氣候,將是非常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