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選填志願 教授的叮嚀 (王道維)

王道維 / 清大物理系教授/諮商中心主任 2015/03/11 10:51 點閱 3033 次
不要以為申請到了學校就開始放假,放棄高三下的學習。(photo by 維基百科)
不要以為申請到了學校就開始放假,放棄高三下的學習。(photo by 維基百科)

今年的學測成績剛公布,多數高三學生開始要面臨人生中第一個重大的決定:選填大學志願。一個常見的困擾是,學測成績雖可進入所期望的學校,但所能申請到的科系可能並不見得是自己所喜歡的。若是再考慮畢業後的出路,似乎更是複雜難解。以下是我個人就過去十年來在大學現場所見,對於同學們選擇志願並規畫往後生涯的一些意見,供同學、家長或學校老師參考。

一、 儘量個人申請,不參加指考:
除非學測成績徹底失常,就接受現狀而試著調整,只填有機會讀的科系而不妄想靠指考來扳回顏面。否則未來幾個月又要學習高三課程又要複習,會更依賴補習班的整理、猜題與反覆練習,反而更深陷這錯誤的循環,傷害以後進入大學時的學習。

事實上,已有研究資料指出,學測與指考的相關係數非常高,但指考選填志願時的落點分析卻可能有更多的意外(因為沒有限制志願數目),更容易莫名其妙地進入自己其實並不想就讀的科系。

二、 自學能力最重要:
大學並不是高中,沒有人會逼你讀書或為你安排讀書進度,所以「自主學習」與「生活安排」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事實上,大學裡絕大部分被退學的學生都不是因為能力,而是沒有辦法從以前高中被動性的學習調整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通常學生都是在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目才能投入熱情與時間,所以千萬不該為了表面的「聲譽」而欺騙自己。有自學能力的學生才能在畢業後面對社會更多的變化而不會被淘汰。

三、 延後選擇科系會更好:
如果對自己的性向雖有了解(如理工或文法商),但對具體的科系課程仍不甚清楚,應該考慮選讀不分系的學士班(院招生或校招生),待大二或大三再轉進,給自己有更大的彈性與調整的空間。有時候,等待是一個成熟的決定所必須。

一般學校中熱門科系的轉系並不容易,大家所看的仍是第一學年的主要成績。所以與其盲目選擇不如先暫時觀望,而且切記不要因為同學的緣故,而一窩蜂選填某些科系,那永遠只是一個盲從者而不能走出自己的路。

四、 不必太在乎畢業出路:
目前繼續就讀碩士再工作的人比例很大,所以日後還有再轉換的機會。而且,學歷所影響的只是第一個工作,後來就要看自己的努力與真本領。況且未來4-6年後的就業市場連專家都難以預測,許多工作將被淘汰或轉變,重點是在能否有「繼續學習」的心志與能力,何必現在就自我設限?

事實上,日後跨領域的人才一定會是更有市場(因為容易變化調整),所以如果已經知道所選的科系多數畢業生的工作性質不是自己所期待的,那麼大學四年間就應積極學習不同或互補的學科(如資訊管理可以連結視覺設計、文學可以連結廣告創意等等),透過學程、輔系或雙主修來強化四年所學,預備作個跨領域的人才來轉敗為勝。

五、 善用入學前的時間:
不要以為申請到了學校就開始放假,放棄高三下的學習。以前都是為了考試而學習,現在不更應該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學?(作為進入大學前的練習)。除了課本知識以外,家長與老師也應配合安排更多課外的探索與校外見習(例如參與志工或出國打工換宿都好),讓學生有更寬闊的視野了解社會與世界,有更成熟的自信與想法。

另一個方式是選擇離家遠的學校,不要上大學了還當個媽寶離不開家生活,以培養未來的成熟眼光與處事能力。

六、重新關心社會:
以前為了讀書升學,社會議題只是當考題來看。但是這個社會的發展其實對學生的未來有密切的影響。國家社會對大學生的投資(國立大學在每位學生身上每年投資至少30萬,私立大學每人每年也至少15萬以上),都比其所繳的學費還多。

所以大學生不應該只將「進入大學」視為其個人讀書求學的「戰果」,而是成為未來繼續發揮所長用以關切改善社會的「資源庫」,其中又以頂尖大學的學生(每年被投資超過40萬),更是應當如此自我要求。而那些只求實現自我利益而不能對社會有更多回饋的學生,不管學測指考的分數多高,其實都不配讀大學。

希望同學是帶著滿滿的求知精神與奉獻社會的精神進入大學,而這正是目前為了升學而扭曲中學教育所極度缺乏的,需要有相當的自覺來歸回正道。

我們在大學裡所看到那些真正優秀的學生,都是對自己生命方向清楚(或至少努力探索),願意認真熱情地付出,不畏將來的挑戰,這樣大學生活才能有更好的啟發與協助。

因此在選擇志願與就讀的科系學校時,不只是分數的問題,而是該要問問自己,未來想做甚麼樣的人,過甚麼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