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所賜雨水 竟不能取用?(吳秀蘭)

吳秀蘭 / 退休老師 2015/03/02 20:04 點閱 2604 次
電影《時代啟示錄》凸顯人性的軟弱面,與一念之間的反應,有時是超乎常情所能預測的。(photo by Morena Films)
電影《時代啟示錄》凸顯人性的軟弱面,與一念之間的反應,有時是超乎常情所能預測的。(photo by Morena Films)

【地理環境】
南美洲的玻利維亞(Bolivia),有人稱它為「南美的西藏」,此內陸國不但是位於大片高原上,連地貌也類似西藏;其首都拉巴斯(海拔3600公尺)比西藏首都拉薩還高出200公尺。

16世紀航海大冒險家哥倫布,發現南美洲大陸後,此地帶即被歐洲人征服,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豐富的礦產資源被白人開採管控,原住民印地安人勞力被壓榨剝削,甚至老弱婦孺也被殘酷對待,因此抗爭叛變的事,時有所聞。甚至在當地的耶穌會傳教士,若不服從配合當局政令,反為印地安人爭取自由權益、公平人權者,是會被掛在十架上燒死的。

【歷史背景】
玻利維亞直到1809年宣佈獨立,政局仍動盪不安;1825 年成立共和國,但執政者仍是財團或大地主,全國160萬人口,占8成以上的印第安人,卻都沒有選舉權。2006年印第安人政治家莫拉萊斯當選總統,2009及2012年連任總統,繼續推廣民主運動,改革社會。但在南美洲,玻利維亞仍算貧窮國家,而且貧富懸殊、特權當道,整體社會仍有許多不公不義之事,叫人忍無可忍。

電影以2000年發生的真實事件「水戰爭」為例,賴以生存的「水」,這樣最基本的民生所需,在玻利維亞當地,竟然屬於跨國水公司「私有化」資源,需要繳高價水費,才能有水喝,又不准當地人自行挖井取水,這樣焉能不叫原住民拚著老命抗爭到底?是啊!連上帝所賜的雨水,都不能自由取用,這是什麼樣的政權啊!所以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叫《Even the Rain》。

【故事情節】
擅拍殖民地電影的西班牙名導伊希亞波拉因,以2000年發生的真實事件「水戰爭」為背景主軸,巧妙地介入一組要到玻利維亞拍片的工作人員(主要原因是製片者資金有限,要找臨時素人演員,此地有最廉價勞工),劇組要拍攝一部史詩大片,想重現當年哥倫布發現南美洲大陸後,與原著民互動的情形,做為「另一條主軸」。

電影中,懷抱理想的導演賽巴斯汀,除了哥倫布的豐功偉績外,還想刻畫哥倫布的貪婪及虐待印地安人,亦即不為人知的一面,藉著深刻描述,呈現歷史真相。

然而,在此地拍片,亦非容易的事,正巧碰到「水戰爭」,到處暴動,警民衝突。片中印地安人主角,正好又是抗爭示威活動的領導人物,分身乏術,影響拍片進度。

兩方各有立場與堅持,製片人科斯塔一方面利誘,另一方面又與當局溝通協調,情勢仍是滯礙難行:一行人所引發的衝突,愈來愈激烈,甚至連影片的拍攝工作,也面臨停擺,一場衝突似乎就要爆發,500年前西班牙人與印地安人的歷史,眼看就要重演...

【對比與諷喻】
拍攝殖民地文化的電影不少,如台灣的《賽德克巴萊》也是。但能像入圍奧斯卡外語片金像獎的《時代啟示錄》,這樣層次分明,藉著嘻笑怒罵、強而有力反諷控訴殖民文化者不多。

這齣戲最精采出色的部分,就是主角們在急難、利害衝突、生死攸關時刻,心理情緒前後的變化,以及戲裡戲外,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衝擊與落差,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諷喻議題。

戲中原本滿腔熱血,懷著抱負理想的導演賽巴斯汀,想把當初讀劇本的宗教情操感動:「印地安人不也是個人?不也是個有靈魂的人?怎能將他待之如奴隸?」藉著演殉道傳教士的犧牲,與印地安人的受苦受難,淋漓盡致表達出來。結果,回到現實層面,在拍片過程,沒想到竟然遇到「水戰爭」激烈暴動衝突事件。事到緊急關頭,需要他決定留下來救人的關鍵時刻,他卻退縮,為著己身安危(當然也包括工作人員的安危),他選擇撤退。

反之,原本精打細算,金錢掛帥,道義擺一邊的製片人科斯塔,最後竟然將生死置之度外,同情印地安民運人士,率眾為生存抗爭的勇氣,甘心為他受傷的小女兒,留在災區,穿越重重封鎖線,送醫急救,顯出人道悲憫之情。

他與導演之間,兩人前後的心情轉折,令人想到人性的軟弱面,與一念之間的反應,有時是超乎常情所能預測的。而且戲裡戲外的人生,是迥然不同。其時空交錯的場景切換,虛虛實實的角色轉換,讓人閉目沉思,不禁喟然長嘆。人生啊!人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