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B肝帶原 台大團隊推解方

李昀澔 2015/02/03 21:37 點閱 5065 次
台大研究發現,「居住」在腸道中的細菌會激發肝臟部位免疫細胞消滅B型肝炎病毒的能力。(photo by台大副教授王弘毅)
台大研究發現,「居住」在腸道中的細菌會激發肝臟部位免疫細胞消滅B型肝炎病毒的能力。(photo by台大副教授王弘毅)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腸道內細菌會『訓練』肝臟的免疫系統,清除B型肝炎病毒。」中研院士陳定信指出,過去僅知嬰幼兒不像成人可自動清除B肝病毒,是因為嬰幼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而台大臨床醫學所團隊研究則證實,腸道內細菌會透過「門靜脈」進入肝臟,進而激發該處白血球消滅B肝病毒的能力。台大臨醫所副教授王弘毅表示,國內許多B肝患者都是出生前後被母親感染,未來或可據此概念研發清除體內病毒的療法。

王弘毅指出,全台每年有7千多人死於肝癌,其中6至7成都肇因於B型肝炎,而國內目前約有近300萬人為B肝帶原者,極易演變為慢性發炎、肝硬化及肝癌。過去研究顯示,逾9成新生兒及30%的5歲以下幼兒接觸B肝病毒後會造成慢性感染,但超過95%的成人卻能自動清除體內病毒。「這是我學醫40餘年來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陳定信說,醫界普遍認為消滅B肝病毒的免疫功能會隨年齡增長逐漸發育成熟,但箇中奧妙始終懸而未決。

【消滅B肝解密】
研究團隊將帶有B肝病毒基因序列的「載體」注入實驗鼠體內,模擬病毒在生物體內製造的情形,結果發現12週大的「熟齡鼠」在注射後6週內就能清除體內病毒,但6週大的「年輕鼠」卻在26週時體內仍有大量病毒,此現象與人類狀況相符。王弘毅等人推論,「居住」在動物腸道中的各種細菌除了影響消化吸收,也會調整免疫系統運作,而腸道內菌落是出生後才逐漸「養成」,因此成人及熟齡鼠對抗B肝病毒的能力,很可能得自腸道內某些細菌。

王弘毅表示,體內多數器官的血液都來自動脈,肝臟卻有75%的血液來自消化道的「門靜脈」,當食物進入腸道被吸收後,養分會沿著門靜脈送往肝臟貯存或進一步分解。但除了養分,腸道內細菌及各種衍生物也會被送到肝臟,進而改變肝臟部位白血球等免疫細胞的運作。研究人員證實,在實驗鼠的飲水中添加抗生素殺光腸道內細菌後,熟齡鼠就失去消滅B肝病毒的能力。

【腸道細菌立大功】
研究計畫主持人之一、中研院士陳培哲解釋,部分細菌分泌的物質會激發體內各種白血球引起免疫反應,有些反應會促進白血球清除細菌、病毒等入侵者,有些則反過來「踩煞車」。

研究團隊發現,體內免疫細胞缺乏蛋白質「TLR4」的實驗鼠,就算僅6週大,還是能清除B肝病毒。陳培哲分析,這代表正常狀態下TLR4會抑制免疫系統清除B肝病毒,因此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是否可透過藥物抑制人類的TLR4來消滅B肝病毒。

台大小兒科教授倪衍玄認為,既知肝臟清除B肝病毒的能力得自腸道內菌落,未來可透過分析糞便檢體來找出哪些細菌有助強化肝臟免疫系統,或可比照服用益生菌的概念,以訓練免疫系統對抗B肝。

延伸閱讀:研究摘要。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01/27/1424775112.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