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青相扶持 打造無毒農業王國

方家敏 2015/01/28 11:18 點閱 4472 次
朴子改良場的高粱田,為避免鳥食必須套袋。〈photo by 方家敏/台灣醒報〉
朴子改良場的高粱田,為避免鳥食必須套袋。〈photo by 方家敏/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嘉義報導】食安危機連環爆,幾位青年農民趁勢打出品牌:劉育承的「無毒農業」將黑豆加工成醬油、黑豆茶,打入高端消費市場;蘇建鈞以「反基改」為號召,以冷藏技術推保鮮國產黃豆。農村青年黃祈堯、陳清波和王偉丞在飼料作物上推廣大面積生產,透過農改場輔導習得抗蟲害技術與新品種知識,不需用藥也能達到高產量。

【無毒黑豆變黃金】
「台灣消費者應該破除『有機』迷思!」劉育承過去曾到日本參訪,發現有機認證所要求的有機環境,在台灣並不實際,重要的反而是推廣「安全用藥」、「無農藥殘留」以及「自然風味」的無毒農業。目前劉育承種植黑豆新品種「台南3號」產量穩定且適應性強,可加工做成豆粉、蔭油、浸酒入藥或生吞及養生保健用。

對於自身栽種的黑豆品質深具信心、不希望以單純的農產品出售,劉育承積極走向加工產品提升產值,打造安全且具有在地風味的醬油,並研發無毒黑豆茶飲,以自創品牌「幸福良食」滿足追求養生的消費市場。未來也將持續開發新產品,用高營養價值的紅藜磨成粉,可代替澱粉或正餐食用。

【運用冷藏保鮮技術】
來自台南善化,年輕的蘇建鈞對於自己的作物有獨特理念,在農產品種植上強調「無毒自然」、「低碳生產」,並透過「水旱輪作」涵養地力,不使用落葉劑等化學藥劑。他自產自銷的品牌「呦豆」透過冷藏技術保鮮,「冰大豆」、「冰黑豆」、「冰紅豆」等產品成為招牌。他表示,未來將著重包裝、網路行銷打開高單價食品通路,是為傳產結合科技、文創的一大成果。

「美國出口的農產品多為國內次級品,經過數月的運送,不免得噴藥多次,甚至可能有黃麴毒素的問題。」蘇建鈞說,相較美國進口,國產大豆的蛋白質成分不但更高,品質優良、新鮮,就連磨出的豆漿都更加香濃。他目前主要推廣非基改黃豆,以及黑豆、紅豆,希望提升傳統產業的品質,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

【大面積拉高產量】
在雲林東勢鄉擁有農地的黃祈堯主要種植毛豆、青割玉米、硬質玉米,以大量商品化的方式提升作物產值,其中包括8公頃的自有與租賃地與30至50公頃的毛豆契作地,交給廠商冷凍加工後外銷日本,已「默默地」成為台灣外銷總匯金最高的農產品,也是台灣「綠金奇蹟」的幕後推手之一。黃祈堯的耕地也少面積種植高品質的洋蔥,希望從今年起以無毒耕作方式提升消費者信心。

在台南後壁同樣種植水稻、硬質玉米和青割玉米的王偉丞則採大面積生產,透過機械化、自動化提高作物產量。未來也將提出部分區塊轉作食品級經濟作物,如食用玉米、胡麻等,不但可分散風險,還能提高利潤。

陳清波的主要耕作地在台南鹽水,作物是牲畜用的青割玉米與硬質玉米。他指出,由於飼料用玉米生產面積廣大、賣價低,「若用藥反而不敷成本,」因此用藥量極少。陳清波說,透過群聚小組的團隊合作和專業陪伴師指導,逐漸能有計畫性從事種植生產,並與廠商結合,未來也將逐步種植豆類,開發各項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