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馬氣候大會談判 氣氛不樂觀

范捷茵 2014/12/09 16:00 點閱 4385 次
聯合國第20屆氣候大會,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行,大國小國互有攻防。(photo by UN)
聯合國第20屆氣候大會,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行,大國小國互有攻防。(photo by UN)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綜合報導】超過190國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談判,卻因為已開發國家不願意投注更多資金、開發中國家也不想承擔更多責任,加上碳排大國如中、美、印、歐盟互有攻防,導致談判少有進展;會前因為中、美兩國做出重大減碳承諾,所營造出的樂觀氛圍,竟一掃而空。

今年的利馬氣候大會被視為2015年巴黎大會的熱身期,希望各國在正式簽訂《新版氣候協議》前,先互相切磋談判文本,明年第一季前擬出草案。

【各國貢獻不足】
利馬大會正式開始前,中、美兩大國在11月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上做出重大氣候承諾,中國將在2030年把非石化能源比例提高至20%,並不再增加碳排,美國也答應以2005年碳排為標準,在2025年前減排26%到28%;加上綠色氣候基金募得97億美元的資金挹注,讓大會氣氛初顯樂觀。

但隨著會議進入後半期,各國卻在氣候資金來源與減碳目標上爭論不休。《人民日報》以「西方國家做得遠遠不夠」,直指已開發國家應該為溫室效應負起歷史責任,卻拒絕增加減排力度,以美國而言,雖設立減排2%目標,卻以2005年為比較基準,對當地碳交易市場影響甚微。

同時,大會為2020年定下的氣候基金目標為1千億美元,但各國可以自主決定貢獻多寡,導致目前集資僅達1百億美元,開發中國家難以發展節能減碳的相關技術。澳洲、比利時、愛爾蘭與奧地利等已開發國家甚至認為,直接與窮困國的直接合作、捐錢,一樣能幫助他們改善碳排設備、因應極端氣候,因而拒絕投資綠色氣候基金。

【大國缺乏共識】
《美聯社》則指出,中國與印度位居排碳第1與第3大國,應該按照人口規模、常態碳排量、國內GDP等指標,擔負更多減碳責任,連蒙古都象徵性地在氣候基金上投資5萬美元,但中國半毛錢也沒出。

除了「錢從哪裡來?」、「誰要負更多責任?」兩大問題外,一旦新氣候協議2020年正式生效,第一階段目標要設在2025年或2030年,歐盟、美國、中國、印度等碳排大國也各有想法,難以達成共識。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已於12月初發表第5次《氣候評估報告》,以數據警告說,過去30年是全球千年以來最暖氣候,如果利馬氣候大會最終以妥協收場,未能進行更積極的突破,恐怕重蹈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成效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