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建國 長路漫漫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12/09 09:16 點閱 2097 次
巴勒斯坦入聯案涉及複雜的國內外政經因素。(photo by 中央社)
巴勒斯坦入聯案涉及複雜的國內外政經因素。(photo by 中央社)

歐洲各國國會中,一股承認巴勒斯坦的風潮逐漸形成,除瑞典外,多數未真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巴勒斯坦建國仍長路漫漫。

【憂心骨牌效應】
巴勒斯坦入聯案涉及複雜的國內外政經因素,原則上,巴勒斯坦想要完成真正獨立自主,除要統整約旦河西岸的哈瑪斯以及加薩走廊的法塔兩大勢力外,更需要說服以色列和美國。

但在歐洲卻獲得愈來愈多同情,除瑞典政府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外,英、法、愛爾蘭、西班牙等國國會也都表決通過承認巴勒斯坦,比利時也擬追隨瑞典,正式承認巴勒斯坦。

面對歐洲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趨勢,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除了尋求外交途徑表達抗議和不滿。

在地緣戰略上,1982年西南方的西奈半島已全部歸屬埃及;2005年撤出西部的迦薩地區;北邊的戈蘭高地易守難攻,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倘若以色列再讓出1967年佔領的地土,將會使得以色列完全失去國土防衛能力,正是由於戰略上的焦慮,憂心巴勒斯坦國建立後,歐洲各國承認其國家地位的骨牌效應,可能激發阿拉伯國家的民族情緒,造成反以色列國家集結,再次與以色列正面衝突。

以巴之間因為歷史恩怨及領土主權問題,互不相讓,國際社會介入調停,仍無法化解宿仇,潛在衝突就成為引爆戰爭的導火線。

巴勒斯坦問題既是英國殖民遺緒,也是美國將權力平衡政策施加於中東地區的結果,說穿了就是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巴勒斯坦建國和猶太復國並無差異,採取恐怖活動、武裝衝突、尋求國際援助和聯合國背書等方式,其中大國支持最為重要。

以色列建國並在數次以阿戰爭中擊敗阿拉伯國家,背後有美國猶太人團體遊說支持,以色列存在更與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利害一致,成為捍衛西方國家能源利益的夥伴。相對地,巴勒斯坦建國運動如果能限縮在聯合國「觀察員實體」,是各國認為美國中東政策符合其國家利益的結果。

【限縮為觀察員】
管理並解決中東以巴衝突一直是美國全球大戰略重要的環節,儘管國際政經結構變遷,美國單極獨強的格局並未改變,然而中東地區卻愈遠離美國所擘劃的和平路線,戰爭威脅未因經濟互利方案而消弭,以巴各自民族主義高漲埋伏著下一波武力衝突。

【以色列影響大】
巴勒斯坦藉由聯合國, 尋求國際體制來完成建國目標,表面上似乎獲勝,實際上並未真正跳脫中東地緣政治侷限,仍受到大國權力政治支配。聯合國安理會考慮將「以色列在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的所有定居活動」宣布為非法,更牽涉以色列的國土安全和國家生存。

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未受昔日盟友青睞,國內民意也因經濟嚴峻而反對過度向外干涉,從單邊主義轉型為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儼然成為新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美國想要從反恐戰爭的泥沼脫身,尚須聯合國、北約和歐盟的協助;

同樣地,想對北韓、伊朗核武問題升高制裁力道,或全力擊打伊斯蘭國,欠缺國際組織和大國的背書,都難以實現,更遑論解決以巴之間的歷史糾葛。

一言以蔽之,巴勒斯坦建國的困境在於大國的政治角力,真正的戰役才開始,未來的路仍然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