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陸制度三稜鏡―龍的選擇:兩岸的制度前路

張舜行 2014/10/31 09:51 點閱 1936 次
兩岸要合或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一國良制」。 實施一個普用於兩岸的好制度,讓大家自然而然、願意成為「一國人」。(Photo by 賴永祥 )
兩岸要合或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一國良制」。 實施一個普用於兩岸的好制度,讓大家自然而然、願意成為「一國人」。(Photo by 賴永祥 )

主講人:陳長文 ( 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 

我今天想談一個我自己也還沒有答案的題目,那就是對華人社會來說,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是最好的政治體制?或者,最好的政治體制存在嗎?

有一隻擁有強大力量的龍,人們不但將之奉之為神,還為它蓋了一座神龍殿,奉獻絡繹不絕, 人們遇有疑難雜症,就來祈求, 希望龍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大大小小的問題。

然而,龍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卻並非只是用來照顧人民,龍有時也會為非作歹、魚肉百姓。終於,人們忍無可忍,找來鎖鍊, 一道一道地綁住龍,每綁一道, 龍的力量就被削減一分,直到龍被鎖鍊綁得密不透風、動彈不得。可是受縛的龍失去的不只是為非作歹的能力,也失去了造福民眾的能力。

不羈的龍

「受縛的龍」意喻台灣民主政治下的政府,「不羈的龍」意喻大陸一黨「領導(專政?)」下的政府。前者,有失能的危機, 後者,有濫權的風險。

美國時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曾經將台灣國會列為全球最無能的國會之一。而媒體強勢卻淺碟,且因市場與民粹導向,讓失望的閱聽眾──「沈默大多數」不僅沈默, 更益趨冷漠。

前溫哥華《太陽報》執行主編Kirk La Pointe 來台訪問時曾提到世界共同的慨歎:「太多的媒體,太少的記者。」我認為, 台灣媒體、記者都不少,少的是「稱職的」。我們向《華郵》前總編布萊德利致敬(2014.10 去世),他任內鼓勵了伍華德與伯恩斯坦等2 位水門案記者。

當優秀集結後

在座的台灣貴賓中,有企業家、有經濟學家、有政府官員、也有立法委員。每一個人的事業都很成功,從各方面來看,大家都很優秀。我也萬分篤定,在座的每一位台灣的成功人士,都有一顆希望台灣愈來愈好、願意為台灣奉獻打拚的熱情。然而我們都很努力把事情做對,但似乎沒有辦法做對的事情。

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正面臨瓶頸,存在一超越個人的「結構問題」──政治制度錯綜複雜的的結構力量,讓「優秀的集體」難以發揮,且似乎走向一個弔詭的趨向:「一群優秀的人,集結起來,卻無法做優秀的事」這是台灣面臨的挑戰。(一群智商140 的人,加起來的智商,表象上似乎還可能不如3 歲的小娃娃?)

有一句話說: 「若秉良知以奉行,政治,是最困難的藝術,最尊貴的職業。」(美國前司法部長理察森Elliot Richardson 的名言)大家可以多多體會。

遠見.對立.選賢

我們可以來思考有關台灣民主政治的三個挑戰:
1. 遠見,可能嗎?
2. 對立,有解嗎?
3. 選賢,存在嗎?

先來談談第1 個,遠見,可能嗎?

我們希望政治領袖能夠有遠見,能思考下一代的幸福,而不是下一次的選舉。但當有人真這麼做,很可能就得面對民調腰斬的懲罰。

這就有點像我曾經聽過一個電視新聞台主管的感慨,如果你在街上問大家,電視新聞該不該強化國際新聞,每個人都說應該增加。但如果真的去做國際新聞, 收視率一定是慘不忍睹。

再談第2 個,對立,有解嗎?

20 多年來,我們雖已走過族群對立。但政黨對立、統獨糾結依然。我們不間斷地呼籲和解、終結對立,但好像愈來愈激化, 不得其解。

不可同日而語

最後談第3 個,選賢與能,存在嗎?

如果「民主選舉」是「上聯」, 那麼「下聯」就是「選賢與能」, 在台灣民主選舉的選賢功能表現如何呢? 2014 年九合一大選觀察,有些地區的選舉,我們真的能選出需要的賢能之士嗎?

米蘭昆德拉有一本小說叫做《生活在他方》,我們常常會把生活的希望寄在他方,覺得別人比我們好台灣的狀況,這很傷腦筋。

那我們接下來看中國大陸, 1949 年後, 歷經多次政治運動,處於失序狀態的中國大陸,歷經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成長。

如果採取「縱向的斷代對比」,並以經濟發展成果做為唯一基準,那麼今天的大陸與20 年前、50 年前的大陸,發展已不能同日而語。然而在人權等議題上,仍有很多問題,這些國際媒體報導、我們所聽的故事背後的問題(陳光誠、高智晟、薄熙來),在公民維權與黨國維穩之間,怎麼辦?

如果說民主國家政府的正當性來自於「競爭性選舉中的選民自決」。那麼中國大陸目前最大的正當性基礎,則是來自於「人民生活相對變好了」的經濟成果。

但是用「經濟成長」作為執政的「正當性基礎」,是否穩定而能長久,是值得討論的。因為, 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沒有實質的民主選舉、權力分立體系與自由媒體的監督力量。「貪腐」變成中國大陸一個「進行式」的正當性黑洞。

法治與人治

這個黑洞既會吃掉經濟成長的果實,也會吃掉人民的信任。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習近平主席要積極打貪的緣故,因為政府高效率不一定是高效能。

接著,我們同樣化約為3 個問題來看。

  1. 反腐,會成嗎?

  2. 一黨領導,能多久?

  3. 一國兩制,可行嗎?

先說第1:反腐,會成嗎?

大,就像不羈的龍所擁的巨力, 反腐或有機會成功。

但問題是該「成功」能維持多久?因為該「成功」仰賴的不是制度性力量,而是個人意志。這就是「人治」、「法治」的差別。例如:打大老虎的王歧山值得尊敬,習近平則力圖變革,但多年之後呢?還能持續嗎?

再談第2:一黨領導,能多久?

從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一個規律。那就是經濟的成長,會帶來對落實與深化民主的更大想像。這個規律會不會在大陸的未來被複製?當大陸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原時,對經濟成果的「滿意」會出現「滿意度疲乏」的現象,對政權提供的「正當性」強度也會遞減。正當性基礎會從物質面轉向精神面。簡單來說。剛開始人民追求麵包,溫飽需求滿足後,接著人民就會追求「自由的空氣」,包括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包括新聞自由等基本權利、包括自己投票決定領導人的自由。那時才是對大陸一黨專政政治體制最大的考驗。

一國兩制可行嗎?

最後說第3:一國兩制,可行嗎?

為接收香港,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作為過渡,並作為統一台灣的誘因及準備。

但過去二十年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香港,近兩年明顯進入「政治制度變革的深水區」。

如今,制度爭議的種子已播下。即便占中「形式」結束,港人「占中爭民主」的精神,所延展的影響與作用力,顯將不可逆的持續下去,必將步步衝撞一國兩制的正當性與穩定度,並連鎖影響大陸民眾的思考。

關掉電視心就寧靜

未來,如果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數據表現來對比,台灣是遠遠不如大陸的。2013 年GDP 成長率, 大陸7.7%,台灣2.11%,大陸綜合國力指數,世界前5 強。

台灣政治效率偏低,有失能危機,但效能穩定。新聞上的台灣充滿混亂與喧鬧,但關掉電視, 你會發現台灣有非常寧靜安詳的一面,很多微小的善良與幸福在生活中處處存在。

問問住在台灣、大陸、香港/澳門的人們,如果台灣、大陸的兩種制度,只能選一個,你會怎麼選呢?在此,我對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分別有3 個「心」建議,盼能拋磚引玉,透過全球華人的努力,讓優良制度能被發現,並進一步在兩岸實現。

台灣要有信心

先談台灣,要對自己的政治制度有信心,台灣民主發展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必須靠民主品質的提升來改善。這民主品質的提升,包括人民的民主素養、政治辨別力的提升;也包括選舉制度、政府組織的改造與變革。這不容易,所以更需要堅定的信心去促成。

要提升和深化民主,包括人民的民主素養、政治辨別力的提升,政府組織的改造與變革, 以及選舉制度改革,讓國家領導人由相對多數到絕對多數;讓國會並立制(日本)到聯立制(德國)。

再談香港,香港人民追求政治制度改革要有耐心。我支持香港追求政治制度進步、追求民主的努力,但需要更多耐心,特別是不要讓「爭民主」的努力,變成「反中國、反法治」的情緒,因為爭民主就算是大陸民眾未必會立刻聲援,但至少會以「沉默的方式支持」甚至發聲;若演變為「反中國」,容易讓大陸民眾不理解、模糊了初衷。

大陸要有包容心

最後到大陸,對於政治改革的倡議要有包容心。經濟發展,有時是不斷膨脹的泡沫,終有到頂的時候。現在,經濟的果實,是維持政權最重要的正當性基礎, 但這種正當性基礎,在我看來是過渡性、替代性的。

衣食足而知榮辱。當經濟發展到頂或者遇到頓挫時,維繫政權的正當性基礎在哪裡呢?反而可能反噬了執政的正當性。

這個問題,也許現在還不會發生,但明天?後天? 10 年? 20 年後呢?面對這幾乎必到的未來,現在就應該要對各種政治制度改革的倡議擁有包容心,因為,那意謂著從現在開始,就試著去找出、理出未來治理國家的正當性權源並進行改革。

憲政放心裡

當我們把這「3 心」放在一起來看,還要把「憲政」放心裡, 由衷實踐,認真落實。兩岸《憲法》皆有各自可改進之處,當大陸領導人宣示「依憲執政」,更應看到各國憲政經驗、聯合國治理體系的建言。

誠如聯合國2012 法治宣言: 聯合國3 大支柱(和平、人權、永續發展) ,非法治無以為功。我也借用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北京清大的演說「每位公民要能夠信任,是法律的力量算數(the power of the law),而不是有力量人的法律(the law of the powerful)。」

我的結論是,如果大陸希望兩岸朝「合作」甚至「統一」的方向前進,一國兩制最多只有過渡性的功能,甚至,從香港現狀來看,其過渡性功能的維持,也已經顯的勉強。

要合或統,只有一種長遠維持的可能,就是「一國良制」。實施一個普用於兩岸的好制度,讓大家自然而然、願意成為「一國人」。最後,我衷心企盼,理想的「良制」能夠真正出現,而且儘快能在兩岸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