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台三邊關係中 台灣的處境

蘇起 2014/10/30 09:47 點閱 2882 次
1988 年到2000 年,美、中、台三邊彼此都有了一些互動。(photo by 中央社)
1988 年到2000 年,美、中、台三邊彼此都有了一些互動。(photo by 中央社)

文字整理/游昇俯

今天我的問題是兩個三角。一個是大三角,叫做美、中、台, 一個是小三角,我叫做藍、綠、紅。台灣一直處在大三角的國際環境當中,命運攸關。

【台灣被大國孤立】
台灣過去幾百年,甚至一直到二十年前,基本上是三個大國在孤立台灣,一個是美國、一個是大陸、一個是日本。現在日本的角色比較淡,所以就是美國跟大陸。

現在美國GDP 佔全世界的25%,過去30 多年都是25% 不動; 大陸現在大概只有到美國的一半,12%,假如不用GDT 的方式來算。日本大概佔12%,台灣只有1%。台灣可以說是世界第一批的1 %,同時跟其他的40% 在打交道。

這40% 裡面,美國跟中國是非常關心、甚至相互猜忌地在看著台灣的發展。日本當然也是一樣,日本是跟著美國走;它的角色是隱性的,顯性的是美國跟大陸。這些大國的決定就主導了台灣的命運。

【大三角關係的虛實】
1949 年到1971 年,美國跟中華民國有邦交,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成立了,但跟兩邊都沒有來往。這交往是美國決定的,不是台灣。後來季辛吉訪問大陸,開始與中國有了關係;1979 年美國跟中華民國斷交,中國與台灣的位置交換。1949 年到1988 年, 40 年的時間,兩岸是完全沒有交流的。

從1988 年到2000 年,美、中、台三邊彼此都有了一些互動,這段時期是相對穩定的。畢竟前面的40 年是空的,各位所知的「辜汪會談」,與焦仁和、唐樹備這些談判、來往,都是在這個時候。雖然中間有很多的波折,但是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三角形。

2000 年陳水扁上台之後又整個斷掉了,直到2008 年馬英九上台,才把兩岸的關係再扶起來。有交流互動的時候,三邊關係就穩定,沒有交流的時候呢?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一直在懷疑對方; 當然、有交流以後還是會,但是沒有交流猜忌性是更強的。沒有溝通就會不穩定。現在大三角整體來說,相對於過去,馬政府時期是穩定太多了。

現在的狀況,細節不講,台灣跟美國、大陸、日本的關係,彼此的雙邊關係,都相當好──當然跟大陸關係是出了一點問題。美、中、日三個大國之間的關係,最近倒有很大的轉變。

【大國間的戰略競爭】
美國跟大陸的問題, 過去我稱它為5 個T。一個是台灣(Taiwan), 一個是西藏(Tibet),還有一個是天安門(Tiananmen)──天安門是指人權問題;再加上Trade 貿易和Technology transfer。過去這5 個T 一直都是最大的問題,可是最近這5、6 年,台灣問題不提, 西藏問題也比較少聽到,人權問題美國也是有氣無力。貿易的問題在選舉時偶爾偷跑,其他時候就不見了。

現在美、中之間的直接衝突變少了,反而是戰略競爭增加。什麼是戰略競爭呢?就是布局。美、中都在利用別的國家隔山打牛。美國利用日本、利用菲律賓,又想要利用越南和其他的國家;大陸呢,用南韓牽制日本, 用北韓來牽制南韓,然後也拉攏越南。所以大家都在布局,因此直接的衝突變得非常少。

例子很多,去年12 月,遼寧號航空母艦從黃海往南海走,經過台灣海峽,美國的一條小軍鑑跑來,大陸就派了一條更小的船去阻擋,發生一個對峙的狀況。但美、中後來一句話都不講,就讓它過去。

兩個多月前,媒體也報導過, 美國和大陸的軍機有一次擦身而過,據說只差5、6 公尺;可是一出現這個狀況,美國馬上請大陸軍方到華盛頓去商量:是否設置一個空中軍機的行為準則?換句話說,他們雙方一有衝突馬上就想辦法處理,直接減少衝突, 但是戰略布局的競爭還是一直在增加。這是美中關係的特色。

中日關係的特色是鬥而不破。要鬥也會鬥,因為兩邊社會基礎如此,一個習近平、一個安倍, 一鬥起來他們的聲望就增高,當然要鬥。但是不會破,依我的理解,習近平和安倍都不希望破。中日關係的本質,有一個民族主義在那邊,跟美中關係不一樣。美中問題是戰略問題,中日問題是民族主義問題。

美國當然是支持日本的,日本是它在英文世界之外最重要的一個盟邦。但是它也怕日本把它拖下水,所以它也在牽制日本,這是一個複雜的狀況。

【台灣的戰略空間】
台灣跟美國關係不錯, 跟日本關係更好,台灣是日本的neighborhood 裡面唯一一個朋友。台灣跟日本、美國關係好, 和大陸關係也維持得不錯,但是這三個大國的競爭就壓縮了台灣的空間。

我舉三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防空識別區。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和日本有點重疊,從台灣出發往上海或北京,我們的航線幾乎是在航空識別區中間走。常常一個小偏移就會切到日本的線,一切到日本的線、它就會出來警告, 所以我們跟日本在這方面常常出事,我在政府單位服務時就常常接到這樣的通報。

大陸的航空識別區畫出來之後,吃到了日本,也吃到了台灣。我們倒沒有特別跟大陸抗議,基本上它只是象徵性地壓迫到台灣的航空識別區。

【海上建島動作多】
第二個例子是與那國島。與那國島是最接近台灣的日本領土,東京到與那國島的距離2 千多公里,相當於從高雄坐船到太平島。與那國島只有1 千多人, 以畜養種牛、和牛為生。這個地方離台灣非常近,離蘇澳港1 百多公里而已,那邊的人生重病的話,送到宜蘭比送到石垣島還要快。

我們的醫療設備比較好,以前都是往這邊送,但現在日本決定並且已經開始動工,要在那裏成立一個監測基地。這個基地我認為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能監測大陸經過的軍艦,另一個是與那國島到釣魚台比從基隆過去還快。

天氣好時,在與那國島上可以直接看到台灣。這個地方設監測基地對台灣有沒有影響?當然有。因為蘇澳旁邊是我們的軍港,花蓮又是重要的空軍基地, 我們海空軍有任何動作日本可以看光光。當然日本是我們的朋友,但日本這樣做我不以為然, 可惜我們政府現在還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如此必然壓縮到台灣的空間。

第三,太平島周圍有許多小島,大陸最近在這附近建島,其中一塊已建得比太平島還要大了。這附近都是島礁,大陸、菲律賓、越南最近都在這裡建人工島,這些人工島也會壓縮到我們太平島的空間。

太平島的安全是沒有問題,但就是三個大國的互動,讓台灣的南海、東海海域都受到影響。

大家都知道北京要統一台灣, 但只注意到一國兩制的問題,卻都忽略了台灣的戰略價值。因為戰略價值,北京對統一台灣更有興趣。這一點台灣沒有給予適當的重視,台灣目前雖然是安全的,但氣氛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藍、綠、紅的統獨平衡】
整體來說大三角還是穩定的, 小三角比較麻煩。1988 年以後, 共產黨和國民黨開始來往,國民黨與民進黨也有私下來往。當時政界都知道李登輝與民進黨是半公開的來往,民進黨也不否認。這段時間是比較穩定的,但是2000 年之後,藍、綠概念一出來就有了變化。

就目前的情況,蔡英文七月份的講話:「台獨是天然成分」、「如選贏,北京會自動調整對台政策來配合」,這話刺激了北京,也在美國方面造成不好的影響。直接的影響是刺激出了習近平的講話:「一國兩制」。所以我認為台灣愈獨,大陸就愈統; 蔡英文的講話逼出習近平的講話,習近平的講話又刺激出馬英九的講話。

台灣要獨,大陸就講「一國兩制」,重點是以「一國」來壓「兩制」,但是馬英九這邊是看到「兩制」。馬英九從制度上面講,是回到國民黨希望大陸民主化的傳統路線。所以說,三個黨的三個領導人都各自回到黨的基本教義立場。最近台灣要選舉, 這方面的說法才又淡了一點。

【兩個矛盾趨勢】
最近有兩個矛盾的趨勢,一方面有很多人在說,兩岸實力對比愈來愈有利於統一,另一方面也有人說,台灣內部認同愈來愈趨向台獨。兩者都在強化,而且不可逆轉,這兩股力量一拉,中間「不統、不獨、不武」的力量就會削弱。接著來到地方選舉、總統選舉,還會愈來愈不穩定。

未來一年,馬政府是把「不統、不獨、不武」重新拉起來, 還是把砝碼放到兩端其中一邊?

馬政府在小三角會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時綠的民進黨也要決定是繼續往獨的方向走,還是要走到中間溫和的路線。大陸方面當然也有它的責任。基本上,小三角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而且看起來是愈來愈不穩定。

這種不穩定要是出了什麼誤判、意外,最後也可能牽涉到大三角,因為其中還有東海、南海的問題,以及外交上的一些衝突,小三角的不穩定必然有影響。

大三角的安定格局,小三角的人不懂,如果藍、綠、紅的人都能自我克制、不要相互刺激, 估計才可以繼續穩定下去。這是我粗淺的看法,藉此機會就教大家。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