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拉白屎速就醫 延誤恐需換肝

李昀澔 2014/10/14 17:36 點閱 14471 次
國健署呼籲,小寶寶糞便顏色若偏灰白、淡黃,恐為「膽道閉鎖」所致,嚴重可能致死,須儘快就醫。(photo by台灣兒科醫學會&維基百科)
國健署呼籲,小寶寶糞便顏色若偏灰白、淡黃,恐為「膽道閉鎖」所致,嚴重可能致死,須儘快就醫。(photo by台灣兒科醫學會&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小寶寶大便若呈白色,可能是「膽道閉鎖」所致,若延誤治療,恐需換肝。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台每年約20萬名新生兒中,有30至40人會出現膽道閉鎖問題,若未及早治療,除肝硬化外,極可能在2年內死亡。中研院院士張美惠提醒,寶寶糞便的顏色若非黃、綠,而偏灰白、淡黃,應儘早就醫。

國內近10年新生兒膽道閉鎖發生率約為萬分之1.6,屬先天性膽道發育不全疾病,目前病因不明,僅知可能與孕婦產前受感染、個體免疫或染色體異常有關,造成嬰兒分泌的膽汁無法通過膽道進入消化系統,鬱積在肝臟內而引起肝臟組織纖維化,典型症狀為黃疸。張美惠分析,一般常見的新生兒黃疸,約出生後2週內就會消退,因此若持續3、4週,就必須就醫。

由於膽汁內含有的膽紅素未正常排出,膽道閉鎖兒的糞便會偏淡黃或灰白色;國健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父母及嬰兒主要照顧者可參照《兒童健康手冊》內的「大便辨識卡」,仔細比對寶寶的糞便顏色,7至9號為正常,若顏色偏1至6號,則應立即至小兒科求診。

截取部分小腸取代膽管的「葛西式手術」,是治療膽道閉鎖唯一的方法;兒童肝膽疾病基金會資料顯示,若在出生60天內動手術,成功率達86%,但若逾3個月才動手術,成功率遽降至36%。

張美惠解釋,2、3個月時,肝臟硬化情形已較嚴重,只剩換肝一途,但換肝牽涉捐贈及個人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不如及早發現、治療;儘管術後3年內較易出現膽管炎等併發症,但透過藥物及配方奶調整營養攝取,並不難治療,民眾也毋須對嬰兒接受手術感到恐懼。

國健署自2004年起全面推廣大便辨識卡簡易篩檢,張美惠團隊研究發現,國內未施行篩檢前,膽道閉鎖兒在出生60天內接受葛西式手術比例為35.6%,2004年至今則提升為65.8%;而未換肝患者的5年存活率,也從1999至2000年間的37.5%,提升為2002至2005年間的64.3%。

延伸閱讀:
國健署「嬰兒大便辨識卡」諮詢中心專線:02-2382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