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國一國兩制 難解政治死結

范捷茵 2014/10/13 22:02 點閱 3080 次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2日舉行大選。(photo by Wikipedia)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2日舉行大選。(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綜合報導】有號稱「世界最複雜」政治體系之稱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2日舉行大選,但2大政治實體有各自的政、軍組織,加上政府組織龐雜腐敗,選民對於國內政治前景並不看好,投票率低迷到只有54%。

波國境內種族繁多,有波士尼亞克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少數羅姆與猶太人。1992年民族間爆發波士尼亞戰爭,雖然在國際的調停下簽了《岱頓協定》,卻將波國分成「塞族共和國」與「波赫聯邦」並立的聯邦國,各自擁有政治與經濟主權,民族間的分野延續至今。

這也導致波國擁有複雜的政治組織。在國家層級,3大族群波士尼亞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分別推派總統,光是總統一職就是「三足鼎立」;國家也有參、眾議會,部長則由總統團提名、參議院同意;還劃分10個行政區,有各區的地方政府。而2個行政實體「塞族共和國」與「波赫聯邦」分別有自治政府,也有獨立的政府、軍隊與議會。

龐大的組織卻不免藏汙納垢,一份民間統計顯示,2004年國家掌握了64%的稅收,卻沒有任何道路、學校或醫療的興建。今年5月波國發生嚴重水患,雖有許多外援湧入災區,許多殘破的村莊依舊百廢待舉,波國人民嘲諷「八成進了政治人物口袋了」。

波國是歐洲數一數二的貧窮國家,失業率44%,青年失業更達72%,一般人平均月薪僅400歐元,但官員卻是每月坐領3至5千歐元。2月波國境內有一場「小革命」,多個城市都發生千人暴力示威,但時間一長,媒體與警力的壓力讓騷動消弭於無形,事過境遷後政府改變甚微。

12日的大選已經是1992年戰爭後的第7次,國內貧富差距、行政腐敗都迫切需要改變,許多候選人卻依舊大打「民族主義牌」。塞裔候選人高談「塞族共和國」獨立,波裔候選人雖然訴求團結,卻仍以宗教拉攏穆斯林選民,與以往的選舉並無兩樣。

2大政治實體無法順利達成修憲共識,波國政體繼續反映過去民族的壁壘分明,許多選民心灰意冷。《法新社》表示,12日大選投票率僅54.14%,數字比上一屆大選低了2%。即使是投下一票的選民,也不期待政治上會出現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