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藝術師 莫迪亞諾擅追尋自我

范捷茵 2014/10/09 23:43 點閱 3088 次
法國小說家莫迪亞諾作品「回憶藝術」出色,榮獲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photo by Nobel Prize org)
法國小說家莫迪亞諾作品「回憶藝術」出色,榮獲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photo by Nobel Prize org)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范捷茵綜合報導】榮獲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落的法國小說家派翠克‧莫迪亞諾,擅長在字裡行間穿插回憶與現實,作品主軸圍繞著自我的失落與追尋。在莫迪亞諾的《暗夜街》中,那位沒有記憶的男子,是否能找回他過往的生命?《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裡那位頻繁出入巴黎咖啡館的年輕女子,她的真實身分又到底是誰?莫迪亞諾在寫作過程追尋自我,他的作品也深深吸引讀者目光。

莫迪亞諾是為多產作家,自1968年出版第1部小說後,幾乎每1至2年都有新作,至今累積約30部小說,他也涉獵童書與電影腳本。作品多是百餘頁的小書,用詞簡單卻文意精練。他的作品多以德軍於1940至1944年占領法國的時代為背景,句細靡遺的描寫當時街道名、咖啡店、地鐵站等景物,被法國人暱稱為「文學考古學家」。

他的第1部作品、也是成名作《星形廣場》,是後猶太人大屠殺時代的重要作品,內容有多處諷刺性的反猶太主義內容,直到出版42年後,才首次被翻譯為德文,也因為爭議性高,至今仍沒有英譯本。

「我什麼也不是,」另一部作品《暗夜街》獲得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描述一位失憶的男子,透過他人的書信、朋友的回憶、名冊介紹等紛雜事物中,循著生命與他人交會的短暫片段,逐漸找回生命的片段,卻得出生命無足輕重的結論。充分展現人類生命中努力留下活過的篇章,卻又在身後隨風飄散;難以拼湊生命完整形貌,卻又留下理由讓生命繼續追尋。

莫迪亞諾的文字風格神秘,寫作手法常穿梭在回憶、現實與想像之間。他曾公開表示對神祕事物的喜愛,「愈離奇神秘的事情,愈是吸引我的目光,我甚至會在平凡無奇的事物上,企圖找出神秘之處。」也因此法文有「莫迪亞諾式」一詞,形容身分或情況不明的氛圍。

接受《費加洛報》訪問時,他說寫作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他也曾想過不要再寫下去了,尤其當他回顧過去的手稿,「非常訝異的發現草稿缺乏空間、呼吸,就像當時的我快窒息了一樣。」他把寫作形容成在濃霧中開車,「你不知道你會開往何處,但你知道必須繼續開下去。」

1973年,莫迪亞諾與法國著名導演路易·馬勒合作創作了電影劇本《拉孔布·呂西安》。該影片由法國著名導演路易·馬勒執導,描述的是一個法國男孩在2次大戰期間,被拒絕參加法國抵抗組織後,加入了法國蓋世太保。這部電影1975年上映後,一舉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更奠定了莫迪亞在法國文壇不可動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