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時數減少 師嘆學生語言堪憂

陳正健 2014/10/08 19:12 點閱 3641 次
12年國教總綱5日拍板定案,高中國文必修為20學分,比現在課綱少了4學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8日再度召開記者痛批。(photo by 陳正健/台灣醒報)
12年國教總綱5日拍板定案,高中國文必修為20學分,比現在課綱少了4學分,搶救國文教育聯盟8日再度召開記者痛批。(photo by 陳正健/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台北報導】針對12年國教總綱5日拍板定案,高中國文必修為20學分,比現在課綱少了4學分。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俊源說8日強調,國文學不好,其他科目也不易學好,青少年國語文素養低落,對中華文化認識膚淺,若不重視基礎語文教育,教育部將難逃歷史審判。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執行秘書李素貞,手拿一疊錯別字的範例。她說,現在的學生連基本用字都會犯錯,例如「煩惱」寫成「煩腦」。隨著國文時數的變少,學生的語言基本功每下愈況。

李素貞說,現在的學生文字不通順、句子不清楚和常寫錯字,最可怕的是少了思辦能力,容易人云亦云、積非成是,導致價值觀混亂。文化部計畫教育部合作,在小學推動流行音樂課程,這有其必要嗎?反觀文化根源的國文卻被忽略,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馬英九、吳思華為砍掉國文時數的為劊子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副召集人兼作家張曉風批評,中研院士丘成桐曾送她一本丘詩文集時表示,「好的語言思維,是奠定數學能力的基礎」,中國人數學不發達,是不重視語言的結果。

台大數學系教授林長壽指出,國文教育不僅於文學欣賞,也包括培養分析事物的能力,這反映在他們的作文上,教育部應廣納各方意見後再進行變革。

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回應說,這次決議調降高中國文、社會、自然的必修學分,選修學分增加,但總學分數不變,旨在適性揚才,使學生更能依興趣選課,增加學習動機,老師亦會較有教學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