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制度缺遠見 家扶籲回歸家本位

杜胤廣 2014/10/01 15:27 點閱 5294 次
家扶基金會社工演出的「兒少未來不敢夢」行動劇。(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家扶基金會社工演出的「兒少未來不敢夢」行動劇。(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國內的兒少福利制度就像給孩子打『抗生素』一樣,有破洞補救,但無法預見家庭的變化與需要。」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曾華源表示。家扶基金會1日上午向外界宣告,將邀集兒少福利學術界與實務界專家,2年內完成「促進兒少福利白皮書」,且成立兒少福利政策的智庫。

曾華源說,國內兒少福利從法規到政策,長期都是以「問題導向」來解決問題。他舉例表示,去年11月因3歲男童王昊遭生母同居男友及吸毒友人凌虐致死的社會事件後,修訂兒少法第54條之1條文,但就算父母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入獄,卻只規定家中12歲以下孩童之父母或主要照顧人,主動進行通報,以免孩子陷入危機,但為何12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卻未受考量?

「兒少制度必須要思考到長期效應,才能解決不斷『補破網』的處境。」中正大學社福系教授官有垣以工作平等法第19條舉例質疑,未滿3歲子女的受雇者,可向雇主請求調整工時,或每日減少1小時不支薪的工作方式,卻少有企業依法提供此項權利。

官有垣說,以國內托育政策在少子化、老年化、青年低薪的趨勢下,設置公共托育中心成本高,難以普及,因此,保母制度開始成為托育市場的首選,但收費無標準,政府又在97年起開始補助保母托育費,卻沒有訂出定價配套,演變成保母費用的哄抬現象,亦即補多少,保母托育費就漲多少的情況,缺乏補助意義。

「兒少福利制度應以『家』為本,回到家庭來思考,才能打破政策與法治的『問題導向』。」曾華源說,政府資源與執行力有限,無法看到一般家庭或弱勢家庭的狀況,且在貧富差距加大,如缺乏完善的福利制度,「家庭功能失常」的問題也將更嚴重,青少年犯罪的情況也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