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社交焦慮 諮商比用藥更有效

李昀澔 2014/09/29 17:21 點閱 3857 次
研究顯示,治療逃避社交行為的社交焦慮症,以面談、諮商為主的心理治療,效果優於服藥,且療效較持久。(photo by IMDb《心靈捕手》劇照 & emma.kate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研究顯示,治療逃避社交行為的社交焦慮症,以面談、諮商為主的心理治療,效果優於服藥,且療效較持久。(photo by IMDb《心靈捕手》劇照 & emma.kate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治療逃避社交行為的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與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面談,或許比吃藥更有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團隊發表於《刺胳針:精神病學》的研究指出,以面談、諮商為主的心理治療,療效優於抗憂鬱或抗焦慮藥物,且療效也較持久。

社交焦慮症患者可能出現強迫症、創傷後症候群等相關症狀,患者常自青少年時期,就習慣逃避參與社交場合。根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統計,有8%的13至18歲青少年及13%的成人曾出現類似症狀,不僅破壞人際關係,更會影響學業及工作表現。

研究人員分析超過百組臨床試驗、逾1萬3千位患者的數據後發現,單純接受心理治療的效果,不亞於心理治療搭配藥物治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助研究員伊凡梅約威爾森解釋,該研究並不代表藥物治療無用,以症狀較嚴重,或極度抗拒心理治療的患者為例,需以常見的抗憂鬱藥物「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搭配心理治療,患者症狀才能獲得改善。

威爾森認為,藥物難免產生副作用,且停藥後易復發,因此針對社交焦慮症患者,應以心理治療為優先,藥物則做為第2線治療。威爾森強調,一般人常誤以為社交焦慮的反應是因為「害羞」而未就醫,但若出現逃避交友、拒絕升遷等異常行為,應儘快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