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電玩助長犯罪?

林自軒 / 成大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研究生 2014/09/25 09:47 點閱 2718 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暴力電玩只怕也是如此。(photo by Simon Q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暴力電玩只怕也是如此。(photo by Simon Q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記者以「暴力電玩危害 玩太久是關鍵」為標題,報導犯下殺人案的張嫌與電玩的緊密關係。文中提到許多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並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暴力電玩只怕也是如此」作為結論。

筆者拜讀後甚有同感,特別著文來表述一些想法。之前犯下捷運殺人案的鄭捷因其熱愛「英雄聯盟」等電玩,導致電玩被指責為誘發犯罪之原因,甚至逼得遊戲公司出面表態其遊戲產品暴力性極低,諸多指責有失公允。然而諷刺的是2012 年,台灣代表隊「台灣暗殺星」奪得英雄聯盟世界冠軍時,卻也獲得了台灣各界的掌聲,而一時又使人們對電玩產生了正面的觀感。

數年前,電玩是否會引誘犯罪的事也在美國受到討論,然而在2011 年美國最高法院通過裁決:加州政府禁止售租暴力電玩給兒童的法令違反美國憲法,侵害言論自由。其中法官參酌權威學術研究表示,科學上無法證實暴力電玩與犯罪有明顯關係,而政府擁有保護兒童不受傷害的立法權但並不包括限制兒童接觸各式理念的權利。以法令限制顯然不合法律明確性原則。

而有學者對於電玩與犯罪的關係提出了一個三角理論。學者在觀察了許多案例後發現美國校園槍擊案的造成主要有3 個關鍵要素,問題兒童、槍枝、大量屠殺模擬器(mass killing simulators,意指電動遊戲)。

三要素相結合就容易會產生犯罪之高機率。而對此我們可以思考,電玩的位置可由其他的事物來頂替,如電影、小說、漫畫、甚至新聞事件等。槍枝也可由其他工具取代,而主要在於閱聽人的本身的思維與身處的環境。

美國史上最大的校園暴力事件是1927 年發生在密西根州的貝斯學校大爆炸,造成44 人死亡與多人受傷。而美國第一起校園槍擊事件是1966 年查爾斯•惠特曼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持槍狙擊行人,造成14 人死亡。

而這些年代都是早在電玩流行之前。而被認為近年來最慘重的校園槍擊事件是2007 年維吉尼亞大學的校園槍擊案,造成33 人死亡,事後專家也認為兇手是由於同儕與環境壓力造成偏差行為。

除了電玩之外恐怕有太多東西有觸發侵略性行為的可能,因此對於防治這些暴力問題不能有治標不治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