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中秋 亞洲風俗各不同

賴義中 2014/09/06 09:25 點閱 3443 次
越南人過中秋,小孩是主角。(photo by DucDigital on Flicke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越南人過中秋,小孩是主角。(photo by DucDigital on Flicke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賞月、祭祖、吃月餅、提燈籠……每逢農曆8月15日,受華人文化影響的國家,各自以獨特風俗迎接中秋。在中秋夜晚,除各地華僑藉此機會團圓、辦晚會外,韓國人吃松糕、日本人吃米糰子、越南小孩提燈、新加坡走旅遊風,各有不同風貌。

中秋在韓國又稱「秋夕」或「感恩節」,農曆14日起連假3天,是闔家團圓的重大節日;韓國傳統文化以孝為先,外出的遊子會在此日返鄉掃墓,隆重祭祖。儀式過後,韓國人會著傳統服飾出遊,重溫毽子、陀螺、翹翹板等民俗遊戲,大啖以花生、豆沙、栗子、棗泥製成的韓式月餅「松糕」,並品嘗新米釀的白酒。

日本的「十五夜」和「中秋明月」,是自千餘年前中國賞月文化傳入後,在中秋夜晚舉行「觀月宴」,吃的是瓜果和糯米製的「月見糰子」。氣氛雖不若韓國熱鬧,但在今日,仍有部分神社、寺廟舉辦賞月晚會,並裝飾象徵豐收的芒草。

越南長期接觸中華文化,過中秋同樣吃餅、賞月,各地也舉辦花燈節和舞獅活動,但主角卻是兒童,家長會為孩子送上多彩的花燈、玩具和零嘴,帶他們出遊,同時也是商家賺錢的好機會。據傳,由於中秋前正逢稻熟時節,過往農戶忙於秋收,便以這一天作為孩子的補償。

泰國人稱中秋是「祈月節」,雖非國定節日,家家戶戶會將甘蔗紮成拱門形狀,供桌擺上月餅、仙桃、瓜果奉拜月神,月餅餡用的是柚子為主的甜餡。華僑眾多的菲律賓、馬來西亞,華人不忘賞月、提燈遊行,選購各色月餅;新加坡過中秋,當局大張旗鼓,在主要商道張燈結綵,吸引遊客前來。

兩岸一水之隔,但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慶中秋的方式也相異。廣東潮汕除以月餅拜月外,也習慣用芋頭祭祖;上海等地在夜晚有「燒香斗」習俗,香斗周圍糊上紗絹、繪製宮廷景色;江南一帶習吃「桂花鴨」、「桂漿」;四川人打靶、殺鴨、吃麻餅和蜜餅;廣西侗族在月下載歌載舞,賽歌求婚,並吃代表長壽的火麻。

北美洲東西岸也有眾多華僑,美國紐約唐人街的月餅早在店面上架,舊金山、洛杉磯則舉行中秋晚會,加拿大華人超市也擺出應景食品。年輕一輩的過節氣氛不濃,但中秋仍是親友相聚、同樂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