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時候,由於追求知識的態度頗為懈怠,加上科系不大須要做實驗,不常往中研院跑。幾個熟識的朋友倒是常造訪,研究助理、做實驗者、聽學、參與研討會者俱有之。
做了記者後,去中研院的次數倒是越來越多,從不大熟稔到記住主要建築物,通勤時間倒背如流,也識得兩位常碰面的媒體公關小姐,慢慢對中研院有種熟悉感,變得很喜歡往這裡跑。
這自然是做媒體的特權之一:比別人都有機會先接收到最新的訊息。懷抱著一種重新向老師求學的心態,造訪南港山腳下的學術首府,多了些感恩和敬畏,縱使交通時間長,寫稿也多費些功(當然是自己功力問題),比起其他場合,總是來這裡要舒坦些。
公車的沿途風景好,老師們腦內的智識也是股風光,只可惜自己學術能力差,加上老師們總是來匆匆去匆匆,沒辦法和他們深聊,還有賴自己多求知改進。
成果:
1. 可摺1萬次 工研院軟性基板吸睛
2. 基本工資調整 陳雄文:不設底線
3. 景氣連6綠 外需正挹注出口
4. 國際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