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現實的騙子 ─電影《蘇富比偽畫大師》

譚凱聰 2014/08/27 09:27 點閱 4404 次

人的行為各色各樣,有的靠堅硬如磐石的基礎在支撐,也有像
是浸在潮濕的沼澤中生成的,可是一旦超越了某個界限,我就
不在乎這些行為是怎麼養成的了。
──《大亨小傳》

看著貝特萊奇製作偽畫的過程,我想起兩個傑出的騙子,一個是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筆下那個白手起家、偽裝上流世家富豪、氣度不凡的蓋茲比;一個是1960 年代成功偽造大批支票、冒充機師和醫師的小法蘭克.威廉.艾巴內爾。

貝特萊奇跟他們是同一種人, 都可以用上面的引文來形容: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養分充足的環境裡生長,但那些付出不可思議努力的人,最後能將自己培養成他人意想不到的另一種人,讓先天限制看起來無足輕重。

我對《蘇富比偽畫大師》的第一印象是「驚豔」。它被歸為「紀錄電影」而非「紀錄片」, 名副其實,在多方講述中穿插了老電影畫質的影像、簡報式的相片播映和一雙腳陷入浪花裡這樣的象徵性鏡頭,配上不同風格的搖滾樂,如同一幅揮灑繽紛的影像畫。像這樣將紀錄片拍成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不禁讓人期待將來台灣紀錄片也能出現這樣的一部作品。

第二個印象是嘆服。隨著鏡頭走進貝特萊奇的工作室和住家, 這位偽畫大師讓人拍攝他製作偽畫的過程,也談論他數10 年來的偽畫生涯,在言談舉止間,流露出對作畫這件事的熱誠(有好幾幕他不住說著:「這樣畫不是很有趣嗎?」),甚至臉上數次閃過純真和懺悔的表情等,這些神態和言語是否也像他製作的高明偽畫一樣,只是對著攝影機表演的騙術?

不無可能。但必須承認,儘管藝術品的鑑定機制,會因為藝術市場追求暴利而有所鬆懈,但能在一段時間內騙過所有專家和拍賣會,這些偽畫的高超品質必然經過令人難以想像的精細製程, 電影也確實呈現出了這個部分。只是為了讓一幅偽畫能有煙燻的味道,貝特萊奇就可以把畫掛在酒吧裡等上半年之久,更別提其他細膩的工法步驟,他花費的心血比一個平凡騙局精細得太多, 近乎藝術。

那他應該獲得什麼樣的評價? 如果只想對他做道德審判的讀者,讀到這裡就好,可以轉看其他新聞了。愈接近電影尾聲,我愈是無法單純地譴責貝特萊奇的騙行,只是感到像是虛度了大半人生的那種感傷與荒蕪。

文藝創作者有一個跟大家心照不宣的祕密:不論好壞,他們其實對自己的每個作品都充滿了驕傲和佔有慾,而這是貝特萊奇再畫2 千幅偽畫都無法得到的。他被收入目錄的每幅偽畫,都是別人的風格和署名, 何等諷刺,他模仿別人的偽畫愈是精細逼真,就愈是偏離他自己的創作生命。

有一幕攝影者稱讚貝特萊奇製作偽畫的想法,他只淡淡說了句,「光靠想法無法成為偉大的畫家」。另一幕他打趣說,「我應該是最不怕自己畫作被偽造的人了」。他其實一直都知道的啊,自己跟偉大的距離有多遙遠。

貝特萊奇投入了數十年的青春和精力,將自己的騙術鍛鍊到令現實嘆服,但最後現實反過來證明,他窮盡半生,只得到數百幅在藝術概念上不屬於自己、也永遠不會簽上自己名字的畫。對於一個創作者而言, 有什麼比這更悲劇的?還要對他多說些什麼呢?

我看完《蘇富比偽畫大師》,只有一種不想說話的感覺。貝特萊奇跟蓋茲比、小法蘭克一樣,都是那種超越現實侷限, 將自己打造成傑出悲劇的騙子, 那種會讓你為他們嘆息的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