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淡江大學有陸生參選學生會長的消息傳出,引起不少討論。其實在陸生多的學校參加校園事務卻早已不是新鮮事,筆者的學校已有陸生擔任社團社長, 甚至也有台灣學生偕同陸生登記參選正、副學生會長的情形。
民主還是選主?
有不少人表示,可藉由學生會長選舉讓大陸學生體驗一下台灣「民主」文化。然而這句話恐怕會讓陸生翻白眼,認為某些台灣人的眼界不夠寬廣,因為在大陸校園,學生會長與其他學生自治事項中,民主投票早已行之有年,不是件值得驚豔與嘗鮮的事。
近年來,有學者將民主一詞改以「選主」之戲稱,來諷刺近20 年世界許多國家的困境。其中在於選舉投票成了民主的靈魂,而國家元首藉由選舉產生也成了民主重要的指標之一。在台灣民眾動輒批評中國大陸人無法選舉國家領袖與高級官員時,卻不知道在大陸許多地方省級與村里單位中,早已開始進行選舉投票的嘗試。
大陸許多年輕一輩在反思各國民主的限制與缺點後,逐漸接受了以往冷漠的舊概念,並思考新舊截長補短、因地制宜的可能。許多學者與民眾稱之為:具備中國特色的協商式民主。雖然許多人將其視為中共為了推避政治改革而行銷的名詞,然而其中卻包含了關於民主真實意義的深刻思考。
民主最諷刺的一點,是許多人認為的衡量指標「投票」,以前正好是用來制衡與控制民主的工具。民主的原始意義乃相對於菁英政治而言產生意義,體現於平民階級政治參與權的分配,如希臘時代的公民會議即是其一。
民主成了菁英政治
即使因人數問題而須以間接民主代表來執行,代表性的問題也需要受到重視。歐洲歷史上的民主模式更曾經出現強制抽籤抽出平民代表的案例,其考慮的也是在於選舉制度容易變成權錢壟斷的遊戲,而導致政治權力壟斷的情形。
然而現代社會風行的民主思維,卻是將普遍民眾參政權限制在一段時間的投票,配合權錢遊戲的選舉,將民主轉化為變形的菁英政治。大陸固然有獨裁的政權,卻也有許多菁英分子在思考政治的改良該如何適當進行,是否可以跟經濟一樣摸著石頭過河,逐漸找出因地制宜的形式。
台灣民主發展停滯
而台灣的民主經驗從原先具美意的政治人物良性競爭與選賢與能,已變成政客惡鬥空耗、國事與發展停滯等問題。台灣也有學者指出,目前國內許多政治問題,根源與執行上,可以歸結為專業民選官僚獨斷式的民主,或者是廣泛式參與協商的民主。對於日後的民主議題與政治協商模式,政界、學界、民眾可以有更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