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偏好 常受腸道菌影響

李昀澔 2014/08/17 14:11 點閱 3233 次
研究指出,人類飲食習慣與腸道內菌種分布會互相影響,例如日本人嗜吃紫菜,其體內特殊的「Bp菌」則可增強消化紫菜的能力。(photo by維基百科)
研究指出,人類飲食習慣與腸道內菌種分布會互相影響,例如日本人嗜吃紫菜,其體內特殊的「Bp菌」則可增強消化紫菜的能力。(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我們吃下肚的食物會影響腸道內各式菌種的比例,但殊不知這些菌落也會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生物實驗》期刊最新發表報告指出,腸道內數以百兆計的細菌為求生存,會影響人類的食欲及攝食習慣,促使人類吃下有利於部分菌種繁殖的食物,卻可能引起肥胖或癌症。

「腸道內菌群會影響消化系統,而消化功能又與內分泌、免疫及神經系統緊密連結。」亞利桑那州大心理學教授阿希娜阿提皮斯解釋,腸道內細菌會分泌類似「多巴胺」或「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改變負責連結大腦與消化道的「迷走神經」運作,讓人類「愛上」、「討厭」或「渴望」某些食物及營養成分。

【腸道菌左右行為】
《紐約時報》分析,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及新墨西哥大學團隊發表的觀點,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過去多項研究已證實,生物消化道中的菌類會「控制」宿主行為。例如實驗鼠腸道內菌落被改變後,可能出現急躁、記憶受損、對糖水成癮,或「離群索居」等異常行為。

加大演化及癌症中心主任卡洛梅里接受「每日科學」網站訪問時分析,腸道內各式菌種的分布比例,在進食後24小時就會產生明顯改變,對細菌可謂「攸關生死」,因此為求生存,需確保能從宿主體內獲得必要的養分。

【疾病治療趨勢】
「這是一體兩面。」梅里舉例,日本人因嗜吃紫菜等藻類,腸道內「Bp菌」自紫菜上的海洋細菌,獲得可分解紅藻的酵素,「增強」日人消化紫菜的能力,使日人吃紫菜的生活習慣根深柢固,也有利Bp菌繁殖。而部分腸道內細菌,可分解巧克力等食物中富含的「黃烷醇」,則可能造成某些人嗜吃巧克力。

梅里團隊初步研究成果也顯示,部分腸道內菌種,可能是導致細胞癌化或腫瘤擴散的原因之一,因此食用益生菌,或適合某些益生菌生長的營養成分「益生源」,及近年來用以治療腸胃道慢性發炎疾病的「糞菌移植」法,將是未來預防或治療肥胖、癌症等疾病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