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0 人才、勞動力與投資不足

賴義中 2014/07/30 18:10 點閱 3832 次
國內4大智庫30日舉行「2020台灣願景與挑戰」研討會,共探台灣未來6年的展望。(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國內4大智庫30日舉行「2020台灣願景與挑戰」研討會,共探台灣未來6年的展望。(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中經院、台經院、台綜院和金研院等4大智庫院長30日齊聚,探討國際人才、人口結構、投資和金融環境的願景與挑戰。台經院院長洪德生指出,台灣人才國際化程度不足,應溫和鬆綁法規,引入國際高階人才,改善投資和創業環境。中經院長吳中書則認為,台灣將面臨人口結構轉型,以產學合作提升勞動素質時,應秉持更開放、自由的思維。

洪德生說,台灣長期重出口輕內需,資本密集產業獲取租稅、匯率、利息、能源和用水成本等政策資源,不但未帶動薪資與就業,利潤也逐漸下降,而隨鄰近國家製造業實力增強,台灣出口腹背受敵,工業產品不夠創新,且缺乏附加價值,加上海外生產比率居高不下,使經濟呈現虛有其表的「空心式」成長。

【放寬人才來台標準】
關於產業轉型方向,洪德生認為,台灣未來應仿效國際趨勢,朝智慧化發展,大力發展機器人、導入自動化設備來取代傳統勞力,就無須和新興市場國家削價競爭,同時,3D列印技術成熟有利廠商由大量生產,轉型為客製化商品服務,巨量資料則會改變供需管理模式。

「台灣有3大人才問題,」洪德生表示,國際人才進不來,本地人才出不去,留下的人才國際化程度不足。當前最重要的產業工程是檢討外國人才來台法規,台灣無需仿效香港或新加坡完全開放,可採溫和路線,適度放寬移民標準、來台專業人才的總額和類別,並延長居留期限,改善國內創業環境。

【勞動人力面臨不足】
吳中書指出,我國2025年後面臨總人口下滑,扶老比超越扶幼比,當前如何維繫勞動力,相當迫切。政府提升勞動素質,往往依循某種既定框架操作,如以往大學生一窩蜂往學術圈發展,現在則普遍鼓勵學生提早進入職場,但留下一定比例大學生在校內接受觀念洗禮、衝擊,培養年輕人創造力,也很重要。

台綜院院長吳再益強調,2000年後國內投資環境氛圍趨保守,民間去年投資缺口估計至少4千億,原因出在超額儲蓄達1兆5000億,近年平均有3分之1的儲蓄無法轉化為對經濟有利的投資動能,加上投資集中在ICT產業,其他產業缺乏資金活水,使投資毛額占GDP比重逐年下滑。

【金融業智慧科技化】
「製造業都以國際化,金融業卻還留在台灣。」金研院院長鄭貞茂指出,亞洲新興市場未來10年內將成銀行業主戰場,尤其中國金融業規模將成世界第一,歐美銀行也虎視眈眈,台灣製造業當年錯失改革開放時機,若現在不加緊腳步前往布點,恐會重蹈覆轍。

至於未來金融業趨勢,鄭貞茂分析,國內ATM台數和交易筆數逐年增加,象徵未來實體銀行家數可能會減少,增設分行恐無利可圖,但金融商品和業務會更多元;隨著智慧趨勢來臨,未來人手一機就能取代信用卡,銀行也會更科技化,需要更多科技背景的人才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