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還沒準備好 進入老人社會

范捷茵 2014/07/29 19:20 點閱 3283 次
台北市在《康健雜誌》老人活躍調查中奪冠,但是各項指標未均衡發展,還有改善空間。(photo by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臉書)
台北市在《康健雜誌》老人活躍調查中奪冠,但是各項指標未均衡發展,還有改善空間。(photo by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臉書)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台北市在《康健雜誌》老人活躍指數調查中奪冠,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卻指出,位居第一的台北市,各分項成績仍不平均,顯示地方政府缺乏以「老人」為中心的通盤政策。中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則認為,表現優秀的前幾名都是大城市,代表政府需重新分配城鄉資源。

《康健雜誌》以不同5類12項指標,檢視各縣市的老人政策發展,29日記者會公布,台北市、嘉義市、新竹市依序榮登「活力老人城市」前3名。

在各項指標上,台中市獨居老人服務表現好,「居住安全」佳;台北市「外出便利性」高,有很多大眾運輸與無障礙空間;「健康促進」由嘉義市奪冠,平均老人疫苗接種、健檢比例高;台南市則因為社區關懷據點、文康中心多,「社會參與」成績好;嘉義市則在「社會照護」一項拔得頭籌。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各縣市在不同面項上表現「參差不齊」,比方說台北市,交通相當便利,但老人流感疫苗接種數、社區關懷據點涵蓋率等,都落在數十名外,沒有一個縣市面面俱到,各指標均衡發展。

林萬億表示,這顯示各縣市仍以「青壯年族群」作為消費、施政考量中心,沒有兼顧各年齡層,他憂心指出,台灣老年人口增加迅速,2025年就會正式突破總人口20%,成為「超高齡化社會」,不管地方或中央都需要在硬體、政策、觀念宣導上即刻做出調整。

中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則指出,從報告上可以看出各項得獎的縣市多是城市,鄉村不論醫療或社會照護資源,會明顯少於市區。以交通而言,台北市低底盤公車、復康巴士覆蓋率高,但在偏鄉、山區,整體交通工具不足、道路高度落差等因素,使老人寸步難行。

吳玉琴同時強調,無障礙或通用的硬體設計相當重要,但也需要重視看不到的軟體部分。她說,整體社會還沒準備好進入「老人社會」,比方說仍有民眾反對社區設立老人日照所,學校也會排斥失能長者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