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父母師長都勸誡孩子不要賭博,但台灣的升學制度愈來愈像賭博,它不靠能力選才,而是看誰的運氣好,這樣的賭局往後可能還要繼續賭下去。
過去升高中、高職、五專的入學聯招,是很遙遠的事。那時候高中的名額很少,想走學術路升大學的就念高中,程度不好或想就業的就選高職或五專,其實當時的升學壓力並不亞於現在,但想唸書的孩子就這樣一路走過來。
過去10 年的國中基測相對單純, 現在的國中會考及特色招生真的沒多少人搞得清楚,由一次免試入學、國中特招到二次免試入學……免試入學又有什麼志願序。近日公布成績的特色招生,沒有志願序了,卻增加了加權計分。
以北基超級戰區為例,建中與北一女就用三科原始分數加總比較, 師大附中的國文加重25%,數學加重50%;中山女高則是數學加重25%; 每所學校在同分時,比序的科目都不同,建中重數學,北一女重國文。
各區考生PR 值、量尺分數與累積人數,原本是選填志願的依據,師大心測中心提出的計算方式,究竟有幾個考生或家長懂得,而且懂了又能如何?
所謂考試專家建議選填志願可以參考優勢,但某些女同學喜歡中山女高,有些女同學喜歡師大附中, 她們的志願會因為數學好不好而改變嗎?又如何從男女混合的量尺分數,判斷自己的那科是優勢。
疑惑的是,特色招生的前三志願明星學校都創「全校性特色課程班」,但真正的特色在那裡?加權25% 或50% 的想法是什麼?對這些加重計分錄取的學生未來如何提供全校性特色課程?
今年升高中高職的考生像參加賭局,除了最頂尖的學生可以在一次免試進入理想志願,部分作文不好的學生必須放棄一免,參加特招; 特招成績不好的考生或一免放棄分發的考生,再參加二次免試入學分發。
每一次抉擇都像賭局,今年參加特招的考生似乎賭運較少,因為願意參加特招的人少;至於二次免試的考生則必須看有多少人參加新賭局而定。
今年升高中的孩子跌跌撞撞的, 就像小白鼠走迷宮,看誰能最先到達終點。一場大賭局,何時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