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 口服新藥免挨針

范捷茵 2014/07/21 20:23 點閱 4265 次
中、重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目前多了一種新口服藥治療方式,但健保沒有給付,用藥也需經過醫師評估。(Photo by Wikipedia)
中、重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目前多了一種新口服藥治療方式,但健保沒有給付,用藥也需經過醫師評估。(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重度患者,接受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並不佳,如用「生物製劑」治療,每個月則要施打1至8針,許多患者接受類固醇治療或患病行動不便,皮膚與血管都變得相當脆弱,一打針就淤血。衛生福利部核准新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分子口服藥」,成為中、重症治療的新選擇。

【重症患者抑制發炎】
目前傳統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4大類,其中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劑、傳統疾病調節抗風濕2類,都無法即時緩解疼痛,病症改善成效也有限。第3類號稱「美國仙丹」的類固醇雖然立即見效,也有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但長期使用副作用極大,6成病友都有骨質疏鬆的後遺症。

第4類「生物製劑」針對重症治療,卻是針劑型藥物,又需要溫度保存,對於血管脆弱、皮膚淤血的患者而言,相當折磨。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陳得源強調,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長期處在免疫系統「打內戰」的發炎情況,若病情無法控制,心血管疾病、早發性動脈硬化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因此若患者屬於中、重度,或恐懼打針者,陳得源認為,小分子口服藥可以是另一種治療選擇。

【口服藥更加方便】
中華民國風濕病常務理事林孝義坦言,小分子口服藥早晚得各服用一顆,目前自費666元,並不算便宜。但因為能直接作用於發炎細胞內,阻斷引起發炎的JAK路徑,因此能快速且有效地抑制發炎反應,相較於生物製劑,也對患者比較方便。

林孝義指出,抑制發炎不代表關節不會繼續變形,就目前短暫12個月的追蹤,認為口服藥應該可以避免骨頭快速萎縮、惡化,但後續還需要繼續觀察。林孝義也特別提醒,醫師在給藥時,需考慮患者屬於類風濕哪一類亞型,同時小分子口服藥與生物製劑一樣,容易誘發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給藥需要經過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