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3日指考最後一天,由歷史、地理、公民3門社會科作結。社會科高中審題教師評論表示,今年3科都有閱讀文本增加、題幹加長、融入更多時事的現象,已逐漸翻轉過去社會科「貝多分」印象,走類似國際評量PISA的方向,很可能是未來學測、指考出題的趨勢。
3日指考首先考歷史,歷史科高中老師分析題目表示,今年選擇題有10數題需要閱讀史料、評論或資料改寫,比起往年文本量大幅增加。而緊接著的地理與公民,高中老師反映也有題幹敘述增長、閱讀篇幅增多、並大量結合時事的趨勢。
文史不分家,今年主科國、英文也有大量文本閱讀,桃園壽山高中歷史科教師王偲宇分析,這種強調閱讀理解的題型類似國際評量PISA,能使考生避免死記的「貝多分式學習」,加強學生的思考與邏輯訓練,也符合高中課綱希望培養學生「理解歷史事實」、「解釋正反史料」等目標,這很可能成為未來學測或指考的出題方向。
但王偲宇也指出,教師需要花更多時間提供學生閱讀文本,可能不利於圖書與資源相對不足的非都會區考生。
今年地理題目難易差異大,要得高分不容易,而考生也可以明顯發現有大量圖表與國內外議題,包括纜車興建、生態足跡、克里米亞衝突等。公民科更融入媒體併購案、國道電子收費、中國打貪、佔領華爾街行動等,題目敘述偏長,需要考生耐心閱讀。
桃園平鎮高中地理老師陳雅蓮指出,這類型非強記考題,能讓考生與教師在準備課本教材之餘,也同時加強閱讀時事等新聞素材,有助於高中教學活潑化。但因為考題融入課本的基本概念,考生應答需要貫通課本知識,可能會有學生發現,抓不太到課本的考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