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覺得食藥署成立「食藥稽查戰隊」不是一件很有道理的事情,因為嚴格來說多出來的稽查人員就17個菜鳥,其他都是各區管中心的幹部,以及本來就在各縣市衛生局負責稽查業務的人員;據說稽查市售產品是個苦差事,工作量極大,爆發食安事件的時候也很難苛責他們,所以增加人手本來就是應該的。
但衛福部把場子搞得極盛大,食藥署幾乎所有人都暫時停工來「觀禮」,還推了「黑心商品、不法藥物」等8個冰雕大字要搞「破冰」那一套,看到「不」字那一撇滴水滴到都快不見了,我禁不住有些憤慨,花這些錢值得嗎?
不過後頭還有更古怪的事情,7月有一些食品標示的新制上路,嚴格講這跟消費者關係不大,頂多就是我們可以從包裝上頭得知「果汁口味」的汽水裡其實不含果汁,真正引發爭議的也不是果汁或乳品,而是新竹的驕傲:米粉。
前陣子有個說法很流行,就是台灣的食品「包裝都與內容物不符」,例如牛肉泡麵裡面其實沒有牛肉之類的,米粉也是其中之一,食藥署於是規定要百分之百由米製成的才能叫米粉,含米量超過50%的要標「調和米粉」,未達50%的就不能叫米粉,所以才會跑出「炊粉」之類的新品名。
想不到這麼無聊的一個行政命令竟然引爆業者反彈,說包裝上的「新竹米粉」、「西螺米粉」不只是標示,更是一種「品牌」,我們都得靠這個外銷,以後改成「新竹炊粉」誰要買,立院國民黨團還特別為此召開記者會,呂學樟委員聽說氣得要命,甚至揚言要找監察院來彈劾衛福部。
基本上,這個標示跟我們吃下肚的東西一點關係也沒有,當然食藥署這個政策也很無聊,就比照果汁標示米的含量就好了,更有趣的是,民間跟立委一抗議,衛福部就說好吧!你們還是可以標「新竹米粉」,只是字體不要太大,還強調這不叫政策轉彎,而應該稱作開放「冠名」。
我在衛福部時有追了一下北區管理中心馮潤蘭主任的說法,她透露全台通路商及大賣場回報,新制上路後大概有4成米粉業者已經乖乖改包裝了,那現在新制上路不到一天就又變了,那些奉公守法的業者情何以堪。
更奇怪的是,大家把力氣花在這件這麼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延伸閱讀:來聽首〈愛情轉彎的地方〉。
7月1日工作成果
1. 例行內診必要性 醫師看法各異
2. 打擊黑心食品 稽查戰隊成立
3. 宿主感染瘧原蟲 散發異香引瘧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