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烏、伊未竟之業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6/26 11:43 點閱 1698 次
烏克蘭缺乏美軍集結、整補 的基地,畢竟,美國的軍事行動 是遠征,俄羅斯卻是在後院作 戰。(photo by 333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烏克蘭缺乏美軍集結、整補 的基地,畢竟,美國的軍事行動 是遠征,俄羅斯卻是在後院作 戰。(photo by 333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烏克蘭、伊拉克兩國當前的困境,是美國對歐洲與中東外交政策未竟之業所致。

敘利亞化武事件、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以巴和談僵局、伊朗核武問題到與塔利班換俘等事件,最終這些難題都攤在美國面前。歐巴馬的用兵哲學也清楚表明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若與國家利益無涉,歐巴馬是不會輕率派兵出征的。

他的底線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致詞時已表達的很清楚: 「美國必須領導世界,如果美國不行,別國也不行,而軍力是領導力的支柱。但是美國不能捲入對外戰爭,並非所有問題只有軍事一個選項。(Just because we have the best hammer does not mean that every problem is a nail.)」

烏克蘭危機仍在

歐巴馬將美國軍事力量比喻為「鐵槌」,烏克蘭、伊拉克則是「釘子」,美國雖是軍事強權, 有龐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足以在全球用兵,但烏克蘭並非「釘子」。理由一,烏克蘭的命運不是美國的基本利益;理由二,烏克蘭不想成為美俄的棋子,美國必須採取間接戰略。

烏克蘭危機依然存在,克里姆林宮對基輔採行的戰略是通過能源、金融手段公開,或隱密地破壞烏克蘭政府企圖奪權,由俄羅斯所支持的總統接掌政權。

經由民主程序選出的烏克蘭政府雖符合美國的利益,但卻不是軍事干預的保證。一方面,烏克蘭並非大西洋公約組織會員,美國少了支持干預的歐洲盟友,另一方面,烏克蘭缺乏美軍集結、整補的基地,畢竟,美國的軍事行動是遠征,俄羅斯卻是在後院作戰,沒有十足壓制俄羅斯的勝算,美國是不會貿然行事。因此, 華府的行動取決於基輔能否掌控全局,以及翻轉劣勢的意願。

遜尼教派等待執政

伊拉克情勢又更加複雜,美國撤出伊拉克,將政權交給無法整合遜尼教派和庫德族的什葉派掌控的政府。庫德族的戰略是創建並維持自主的區域。遜尼教派在控制地區培植政治能量,等待執政的時機。

馬利基政府有重蹈過去失敗政府的傾向,無異提供遜尼教派入主巴格達的機會。什葉派人被動員對抗遜尼派,卻沒有一股在地力量可以團結伊拉克,結果是中央政府的失敗和地區性力量的抬頭。

烏、伊戰雲密布

2003 年美國是假設從海珊手中解放伊拉克後,什葉派非但無法解決宗派間的政治問題,重建伊拉克,反而讓美國成為夾心餅乾。伴隨著遜尼派竄起,反成為恐怖分子攻擊美國的基地,依理美國理應介入庫德族和遜尼派, 問題在於什葉派與伊朗關係密切,華府又與德黑蘭正在進行複雜且涉及利益的核武談判。與伊朗核武議題相較,美國只能回頭關注德黑蘭,自然會輕忽伊拉克。

最新情勢是,烏克蘭親俄叛軍同意停火,與親西方的新任總統波洛申科談判;美國軍事顧問前進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承認失敗,正做最壞的打算,準備首都保衛戰,烏、伊的天空密布戰雲, 隨時都可能變天。

正是由於國家利益決定一切, 美國地緣戰略失策留下的後遺症,華府對烏、伊未竟之業,必須由無辜的烏、伊人民承擔後果,眼下的美國能否繼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令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