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自經區農業加值,是擴大需求還是壓垮小農?政府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聲稱不僅能擴大國內農產需求,還能以現有的先進技術打造適合國外市場偏好的產品。但前雲林縣農業處長李武忠仍擔心,基於成本考量,廠商仍會選擇低價原料,加工成品稅後還能銷回國內,甚至非國內原料的加工品在自經區「鍍金」後也能以「MIT」出口,排擠本地產品。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農業加值概念,是由台灣提供免關稅的環境,運用國外低價的原料,以及國內的農產品,加工後以MIT之名行銷全球。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指出,農業加值的目的是希望把農業範圍擴大,也就是所謂「把餅做大」;第二是把農業技術產業化,利用國內的原料,在區內以加值技術創造符合國外市場偏好的產品,也就是「創造新的餅」。
【把餅做大、創造新餅】
在自經區內將包含初級農產品的加工、開發新產品、倉儲、育種、栽培、安檢認證等技術。就以觀賞魚及其周邊產業而言,魚隻的來源可由農業園區內自行繁殖、從國內合格漁場引進或國外進口,在自經區的觀賞魚加值專區內進行防疫檢疫、品種培育、長程運輸包裝、物流分裝、展示行銷後便可以輸出國外。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也曾舉鳳梨酥為例,台灣多家鳳梨酥業者使用國產土鳳梨,奇特有風味的餡料不易被取代,精緻而高品質的農產即是我國農產品的優勢。有的業者為了品質,不會使用便宜原料,且國內業者如「微熱山丘」,與在地農民多有簽約契作,來源固定;而台灣高粱製酒技術佳,進口原料製酒並不會與現有產業競爭,可以創造一個新的需求。
國發會指出,依據學者估算,現行台灣農業產值中有37%(1700多億)是做為食品加工所用;從需求面看來,食品加工產值比率中,國產農產品原料約佔30%。也就是說,如果食品加工業每擴大100億元產值,就有潛力提高國內農產品30億元的市場需求。
【精緻農產仍占少數】
農委會也強調,不會核准對國內有衝擊的農產業進駐自經區,另外,也將編列預算輔導業者與國內生產者進行契作或建立衛星農場,使業者有穩定原料來源,而生產者可有穩定收益,達到雙贏策略。
但前雲林縣農業處長、學者李武忠擔心,能夠生產精緻農產,與知名廠牌契作的農家畢竟仍占少數,且基於生產的成本、供貨穩定度考量,廠商應會進口量大便宜的農產原料做為主要來源,對「把餅做大」功能很有限。且管制區內中國進口的農產原料,加工後的成品只要經課稅後還是能夠流入國內市場,與國內類似產品削價競爭,對本土原料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