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包子、生態旅遊 屏東特色豐

賴義中 2014/06/18 18:49 點閱 3207 次
經濟部19日舉行「陽光南國‧微笑屏東」成果發表會,邀請在地業者說明創業經過。(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經濟部19日舉行「陽光南國‧微笑屏東」成果發表會,邀請在地業者說明創業經過。(photo by 賴義中/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北部人南下屏東旅遊,不一定只去墾丁,如三地門鄉德文部落自產自焙的原民咖啡,揉合櫻花蝦和黑鮪魚材料的東港包子,以及由滿州和恆春社區居民帶領的生態旅遊,都能體驗到地方特色,這些創業者19日來到台北,分享他們的經營故事。屏東縣長曹啟鴻還說,屏東有梅花鹿、綠蠵龜、星吶、浮潛等亮點,只要好好包裝,就能發展地方產業。

【咖啡重建德文村】
經濟部3年前啟動「陽光南國‧微笑屏東」地方產業輔導機制,推動「花果天堂」、「希望水都」和「浪遊海角」計畫,於19日請屏東業者發表成果。

屏東「馬古邦」德文咖啡總幹事吳金茂說,「很多人只知道古坑咖啡,可是德文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有產豆!」德文村在5年前遭莫拉克颱風襲擊,村裡產業全毀,族人在重建過程中開始思考,發展什麼產業才能和環境共存,有百年種植歷史的咖啡遂成為重建的種子,近2、3年也吸引幾名部落青年回鄉貢獻。

「阿茂」說,德文雖年產10噸生豆,但台灣民眾對國產咖啡的口感、品質畢竟還有些疑慮,他花了2年摸索適合的烘焙方式,才沖出滿意的咖啡;通路是另一個問題,但經過去年政府媒合專人設計、包裝後,業績也成長了4成。除咖啡外,德文部落還把小米、紅米、粟豆等原民傳統作物重新包裝,製成「糧善米」,意即對環境和人都友善的五穀雜糧米。

【西點師做東港包】
東港的「福包園」包子店開店剛滿3年,老闆娘謝美玉原本是西點師傅,同樣在莫拉克風災後回鄉,因緣際會下轉戰中式麵點,從頭學起,但喜歡變化的她受不了單調的白包子,突發奇想,將東港特產入餡,用黑鮪魚和起司、櫻花蝦和芋頭,捏出鮪魚包和櫻花包,在黑鮪魚季期間,一天能出爐好幾百顆。

除了2種招牌包子外,「福包園」開發出卡通造型包、蔓越梅花捲、福袋包、鮮菇包、雪裡紅包等創意產品。從巷弄中的小店變成特色商店,謝美玉說,轉戰中點後,發覺市售西點用了太多的發粉、香料、糖和人工添加物,也讓她決定用手工現做、健康好吸收的包子,來滿足客人的胃。

【文創打造伴手禮】
剛滿30歲的林志遠是里山生態公司的負責人,來自台中的他大學時就讀屏科大森林系,在教授帶領下,偕同幾個研究室夥伴進行社區巡禮,協助部落產業發展。從剛開始不被接受,到後來被年長的叔叔們稱呼為老師,培養出革命情感,「蠻不好意思的!」出社會後,他便和幾個舊識合資,留在熟悉的屏東開公司。

「很多遊客反映沒有好的伴手禮,很可惜!」林志遠以前只做生態解說、導覽等旅程服務,但只要引進文創和美學元素,個別社區就能發展出特色商品,讓遊客腦中有回憶、手上有禮品。他說,例如30人的團每人收取2百元導覽費,整團不過6千元,但伴手禮就能賣出8千元,效益翻了1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