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蕃行腳 --《與狼共舞》1990

何英傑 / 《冷靜看電影》專欄作家 2014/06/06 19:00 點閱 2074 次

片名: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年份:1990
導演:Kevin Costner
編劇:麥可·布萊克

主要角色:凱文·柯斯納、瑪麗·麥唐納、格雷姆·格林、羅德尼·A·格蘭特

十九世紀,可以說是弱勢民族清倉大拍賣的時代。

這部影片描寫美國1860 年代內戰期間,一位中尉軍官與印地安蘇族(Sioux)的故事。透過這位軍官,導演強烈的抨擊白人在「拓荒」時期的行徑,並對印地安人表達了歉意。這是影史上繼《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1963 年)、《小巨人》(Little Big Man,1970年) 以來敘事觀點上的又一次轉變。

在場景與音樂鋪開的壯闊空間中,男主角以近乎民族誌式的觀察,紀錄了當時蘇族人的生活面貌。同時,他個人也因友誼、婚姻而漸漸融入、認同蘇族。我想,他對美國當時的社會狀況是帶著強烈厭惡感的。所以天下大亂,邊疆反成淨土。常人避之猶恐不及的荒野,他處之泰然。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當他接觸到印地安那種純樸、自給自足式的原始社會關係時,會視之為理想家園。那是對美國當時文化的反叛,也是對自我心靈的回歸。不過他的性格中也真如狼一般,有種孤獨、跡近執拗的特質:當他受到嚴重腿傷,咬了牙企圖自殺。蘇族與鄰族Pawnee 的衝突在即,他熱血沸騰的啟用了封藏的槍械。在白人羞辱下,他索性放棄了溝通的語言。而當蘇族人將他搶救出來時,他堅持離開,避免連累蘇族。

他大概沒想到,部族衝突中, 他的槍械幫了蘇族,那潰敗的敵方痛定思痛,接下來呢?白人部隊揮軍向西,數以萬計,哪裡只會為了抓他一個小小的軍官?他也忘了,蘇族與白人的仇,結在土地與資源,根本不結在他身上。再說既已結仇,他一離開, 那僅有的力量豈非更加分散?電影最後,那批象徵他的狼被活活射死,而蘇族人於冰天雪地中遷徙,渾不知鄰族已成白人的嚮導隨後掩至。

我想起台灣史上的森丑之助(1877~1926)。

他是少數熱愛台灣原住民的日本人。其一生行誼,在楊南郡《生蕃行腳》(遠流,2000 年) 書中記載甚詳:他初到台灣時才十八歲。這位陸軍通譯,從此因調查工作而投注山區三十年歲月。他被日本人譽為「蕃通第一人」,這沒有什麼,只是工作傑出。但他竟能與原本矢言獵殺他人頭的布農族頭目之弟阿里曼結為莫逆,這就令人崇敬,此乃心靈傑出。更可貴的,是他為了這段交情而付出一切、犧牲一切, 包括後代學者驚之為無上珍寶的人類學第一手紀錄。

他先是直諫總督,大力反對當時總督府的「五年理蕃計畫」。等到日軍鐵腕鎮壓,殲滅太魯閣族之後,他決意往來台北、東京,提出近乎當今原住民自治區的「蕃人樂園」構想。希望劃定保留地,提供資金,讓布農族與日本當局和平相處,解消慘烈的戰爭。可惜,這樣的遊說畢竟是白費了。森丑之助灰心之餘,投海自盡。

悲劇。電影中那位軍官是個悲劇,森丑之助更是個悲劇。他是台灣版《與狼共舞》的男主角, 德行功蹟猶勝那位軍官。他們大無畏的對抗時代,而時代也大無畏的將之輾碎。人類社會就是這樣,仁者是少數,瘋子也是少數。而人類的和平幸福,往往取決於哪一邊影響了比較多人。不幸的是,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侏儸紀時代、一個神佛束手的無間道時代。一個全人類患了怪病, 藥石罔效,只能奄奄等待氣數變化的時代。

PS. 另一位可以比對的人物是英國的勞倫斯(T.E. Lawrence),生於1888 年,卒於1935 年。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照《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