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品標準鬆? 食藥署反駁

方家敏 2014/06/04 13:34 點閱 3526 次
我國進口玉米、大豆的基因改造食品解決糧食供給不足問題,卻引起消費者團體恐慌。 (photo by  Muffet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我國進口玉米、大豆的基因改造食品解決糧食供給不足問題,卻引起消費者團體恐慌。 (photo by Muffet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基改食品流竄?食藥署:都有明確標示。立委田秋堇4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食藥署的非基改食品標準太過寬鬆,應比照歐盟高標準。食管署食品組科長楊怡真回應,目前基改作物都已明確標示,但未來將把非基改食品標準從現行的5%降到3%,並把散裝、高層次加工食品納入標示規範,短期內就會公告草案。

【基改食品有風險】
立委田秋堇指出,基因改造作物研發至今不到20年,其安全性至今仍論戰不休。國人的飲食中時常有黃豆、玉米製品,多數都仰賴進口,其中有9成都是基因改造作物。「去年衛福部長邱文達在國會決議上承諾,將現行基改原料5%以上的標示規定改成0.9%,如今卻又上修到3%,這似乎與美國孟山都基改公司副總裁傑瑞耶利來台拜會食藥署有很大的關連。」田秋堇推測。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也指出,雖然目前仍沒有明確的證據,但諸多科學試驗上都顯示,經過染色體突變的基因改造對部分的受試動物都有致癌風險,且具有抗農藥功能的基因改良作物,很可能有農藥過量殘留的疑慮。

「基因改造食品絕對有危害!」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懇定指出,他說,國外已經出了2本專書,由4到5位頂尖科學家共同研究,證明基因改造食品雖然短期內能夠緩解糧食不足的問題,卻很有可能讓人類攝入不應食用的蛋白質,影響生理、生殖發展,英國的國小學生已有50%以上都有過敏症狀。吳家誠說,基因改造食品為環境也有嚴重影響,很多抗蟲害的作物,只要蟲子吃了就遭殃,而抗農藥的作物也會因而讓土壤有更多農藥殘留。

【需考量糧食供給】
目前我國與日本的一般食品摻雜基改食品食品容許率為5%、韓國為3%、馬來西亞為3%、紐澳為1%、歐盟為0.9%。田秋堇說,民眾應有知的權利,衛福部應比照歐盟規定標準,規定我國食品只要含基因改造作物達0.9%以上,就要中文清楚標示。

對此,食管署食品組科長楊怡真回應,非基因改造食品本來就會因花粉、昆蟲傳播貨是運送過程中受到基因改造食品的微量汙染,食管署所訂的標準是為了考慮這樣的情況,所以只要非基改食品摻雜基改作物含量達5%以上就必須要標示為基改食品。而現行已經規定所有的基因改造食品都必須要明確標示,且我國只進口黃豆和玉米,都經過完整的安全性評估。

「從國會決議的0.9%的標準再修改到3%,是經過產、官、學、消費團體的討論,基於國家整體考量和糧食供給率的問題,才不將標準訂的過嚴。」楊怡真辯說,若把非基改食品的標準訂太嚴,可能會讓很多非基改的食品都無法進口,衝擊我國糧食供給。未來食藥署將會把非基改食品標準從現行的5%降到3%,並把散裝、高層次加工食品如食用油、醬油等納入標示規範,短期內就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