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與人際關係

慕語 2014/05/23 18:27 點閱 2674 次
與家人、朋友聚餐時,建議把手機或平板都交出來,放在餐桌 的中間,注意力放在身邊友人的身上,好好關心他們,而不是誰 又發佈了什麼動態消息。(photo by Titan Liu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與家人、朋友聚餐時,建議把手機或平板都交出來,放在餐桌 的中間,注意力放在身邊友人的身上,好好關心他們,而不是誰 又發佈了什麼動態消息。(photo by Titan Liu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

去年(2013)年底的多元成家法案,以及今年(2014)年初的太陽花學運,無可否認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充斥著對立和謾罵,特別在1980 年代出生後的族群更是激烈,刪好友、彼此封鎖、解除追蹤,虛擬世界的交友狀況在現實世界已然成立。

立場對立如仇人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現實生活中,「立場」是如此難以開口, 有些人深怕表態會造成衝突、對立,甚至在對方沒有表態的動作時,寧可將之藏在心底。

反之,觀看社群媒體的臉書則充滿了不同立場的聲音,許多批評、互罵的言論在留言可以一覽無遺,甚至毫不顧忌對方是否為長輩、老師,筆下言論毫不留情,往昔長幼有序的生活態度已不復見。

量化交友與價值
在年輕的一代,好友數、按讚數、追蹤數,成了評論自己價值的工具,也成為評論與他人關係緊密程度的依據。

筆者的生活中常會接觸到許多的學生,其中多數的學生好友數破千已是事實,一篇貼文的按讚數也輕易破百。有人解釋,按讚的意義代表「已讀」、「看過了」,也有人認為按讚只給自己認為真的「讚」的言論。無論如何,按讚數在這些學生的心目中成了一種肯定的代表。

然而,社群媒體上的互動,真的代表了現實生活嗎?

當我接觸這些學生、跟他們一起生活時,發現他們其實很容易被他人的評論影響─特別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他們會對好友數斤斤計較,會對好友沒有按讚而感到有壓力、產生懷疑,友誼之間因為區區一個「讚」而產生嫌隙。有些學生則會因為自己發文的按讚數不多而感到自卑,認為自己是個沒有朋友、不被喜歡的人。

利用不可「機不離身」

社群媒體在新的一代生活中, 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好處是可以聯絡上許多以前的同學、朋友、同事,在工作、報告上討論, 傳送檔案都相當方便;但若將之視為生活的評論家,或讓它成為生活的重心,失去的將比得到的多上百倍。

如何才可以不讓社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 第一,別讓「機」不離身。與家人、朋友聚餐時,建議把手機或平板都交出來,放在餐桌的中間,這一、兩個小時將注意力放在身邊友人的身上,好好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想法,而不是誰又發佈了什麼動態消息。

利用社群媒體關心人
第二,利用社群媒體關心他人,如果看到有朋友發佈了心情不好、被裁員等的貼文,不要只是留言問「你還好嗎?」,可以更積極地用電話關心,甚至約出來見面、吃飯,幫助他解決問題。

人擁有的溫度,永遠比科技所帶來的溫度更高、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