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反動 難以保障自由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5/11 16:42 點閱 2050 次
台灣、泰國兩個亞太地區民主國家,其人民不約而同走上街頭,發出對體制不信任的聲音。(photo by  Nate Robert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泰國兩個亞太地區民主國家,其人民不約而同走上街頭,發出對體制不信任的聲音。(photo by Nate Robert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觀察連串街頭運動後提出台灣的前途可能「由街頭決定」的觀點。近日又以〈萬物崩解〉(Everything is broken)為題,形容泰國當前的處境。兩個亞太地區民主國家的人民,不約而同地在街頭發出對體制不信任的聲音。

在台灣,學運落幕,反核登場,群眾上街以民粹對政府施壓,政府為平息眾怒,避免社會對立,在服貿協議與核四政策上讓步,但對政府不滿的情緒依舊在社會底層醞釀,隨時都會引爆另一波抗議風潮。

【老牌民主國家的街頭秀】
台灣的政黨政治未到無法運作的地步,代議制度並未完全崩壞,社會多數沈默者也無法接受過激的街頭運動,台灣民主發展和體制運作情況還不至於嚴重到所有問題都必須由街頭運動決定。街頭運動既是因政府制度出現問題而起,至少還能在穩定的政治體制下解決。

在泰國,憲法法庭雖在街頭壓力下,判決盈拉違憲必須下台,黃衫軍認為「司法政變」尚未完成推翻政府的目標,以「還權於民」之名,再度發起反政府示威,要求必須由非民選「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PDRC)主政。

這個東南亞最老牌的民主國家在歷經18次政變後,塔信政權以降,行政、立法、司法體系面臨全面崩毀的危機,塔信之前長期壟斷政經利益的菁英和中產階級,在失喪政治權力後,就不斷在街頭衝撞體制,導致政府失靈,體制無解,政變成為常態。

【統治階級訂律法】
台灣社會在陣痛之後,紛爭暫時落幕,爭議問題猶在,但各方已試圖尋求解決方案,提供重生的機會;泰國即使盈拉去職,政爭未息,PDRC領袖素貼下了成立過渡人民政府最後通牒,反而激怒親政府的紅衫軍,紅衫軍領袖賈圖朋揚言,將動員泰國北部、東北部的支持者反制。

台灣黑、白衫軍輪流入陣,街頭暫時回復平靜;泰國紅、黃衫軍仍在集結,一旦正面交鋒,曼谷街頭新一波激烈衝突難免,繼續演譯著泰式民主的反動。

用喬治.歐威爾的話來形容台北和曼谷的街頭運動頗為貼切。歐威爾在《動物農莊》這本小說中,以「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諷刺統治階級制定的律法,動物農莊的統治階級是豬,豬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以泰國為鏡】
布坎南(James Buchanan)以《自由的界限》批判無政府主義的烏托邦,指出一個好社會允許個人得到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對其限制只能出自人們相互同意的原則。換言之,不論是反服貿、反核或是反盈拉、反政府,在自由主義之下都是被允許,只能在各方同意下才能加以限制,而重點卻在「相互同意」的精神。

反方的主張若未獲得正方的同意,就有被限制的討論空間,若毫無界限濫用自由,公共利益就會遭受威脅和破壞,更難以保障和實踐自由。

泰國以民粹操作政爭,成為民主的負面教材,紅、黃對抗伊於胡底。民意高漲的台灣,未來將會面對更頻繁的街頭運動,泰式民主的反動,正好提供國人反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