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忽視學運下的沈默螺旋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4/06 19:31 點閱 2797 次
社會或媒體應該共同建構理性論辯平台,讓正反意見都能呈現,避免在反服貿聲浪下,「挺服貿」一方之言成為弱勢的沈默螺旋。(photo by bryan..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社會或媒體應該共同建構理性論辯平台,讓正反意見都能呈現,避免在反服貿聲浪下,「挺服貿」一方之言成為弱勢的沈默螺旋。(photo by bryan..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民主政治的可貴不僅是公民權利的保障得以落實,更在於對異議的包容,公民的不同的意見,得以藉由理性、審慎的思辯,通過對話、溝通的平台,在彼此尊重和包容下存異求同,建構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

【自由言論變質】
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在臉書上聲援警察,不但臉書被灌爆,還罵她是「爛貨、爛教授」;學運現場貼著「如果惡警可以欺虐學生成傷,百姓支持遍尋惡警家人討回」的文字;藥局免費供藥給警察也接到恐嚇信。

這些行為都已逾越言論自由的範疇,涉及侮辱和恐嚇的罪行。法國自由主義者羅曼羅蘭正是由於看到法國大革命後,獲得自由者的行為更加血腥暴力,因而感嘆:「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服貿協議既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戰略之相關議題的討論,卻被淹沒在「反服貿」的理盲,以及政客或政黨的政治口水中。上自政治人物,下至販夫走卒,從國會殿堂到傳統市場,從理性論辯(反服貿/挺服貿)到激情揚旗(反服貿旗幟),都在在野黨的政治精算與學運的「反服貿」聲浪下,「挺服貿」的觀點和意見漸次成為「沉默螺旋」。

【正反意見消長擴大】
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指出,民意的趨動力源自人類有害怕孤立的弱點,透過傳播媒介的擴大效應,當個人察覺到自己對某項議題的意見與環境中的強勢意見一致或不一致時,害怕孤立的作用,將會影響個人對此議題表達意見的意願,導致環境中的強勢(主流)意見越來越強,弱勢(非主流)意見越來越弱,會像螺旋一樣,越轉越無力,歸於沉寂。

傳播媒介所具有的累積、普遍、同質三種特性交互作用的結果,媒體可能經由報導,導引民眾的情緒,或為滿足媒體的價值偏好,企圖影響民意。加上每個人的「第六感」,主動觀察各種意見的多寡分配和相對強度的消長,得以檢知主流/非主流意見。

當傳播媒介形塑一般人對主流意見的理解和輿論消長的認知,對民意就產生重大影響,民眾若察覺自己與優勢意見不屬同一陣營,害怕孤立與權衡利害的結果,多數會選擇對該議題保持緘默。

【勿將沉默當默許】
當前一個值得「反服貿」者深思的課題就是,不論是吆喝支持者參加遊行,或是提出不同訴求的過程,「反服貿」者不能把「挺服貿」者的沈默,視為默許反服貿行動。

隱身於沈默「挺服貿」背後的公民,正因為社會存有的「反服貿」肅殺氛圍,「反服貿」者通過媒介傳播效果,漸次形成強勢民意的話語霸權;相對於此,「挺服貿」者擔心在非理性爭議下,會被環境孤立或被強勢民意霸凌,與其被貼標籤,不如在沈默中靜觀其變。

太陽花學運要平和落幕,發起方不能理盲地拒絕對話,社會或媒體應該共同建構理性論辯平台,讓正反意見都能呈現,避免在反服貿聲浪下,「挺服貿」一方之言成為弱勢的沈默螺旋。